武昌起義中,革命士兵奮鬥犧牲,最後卻讓未出力的黎元洪穩掌大權!

武昌起義中,革命士兵奮鬥犧牲,最後卻讓未出力的黎元洪穩掌大權!

武昌起義後,名不見經傳的清軍協統黎元洪高呼著“莫害我”,被革命士兵用槍逼著就任了湖北軍政府大都督。隨著清廷的崩潰和北洋軍閥的不斷爭鬥,這個從未為革命流過血的傢伙還幾次擔任中華民國總統,那當初他是如何得以掌權的呢?

武昌起義中,革命士兵奮鬥犧牲,最後卻讓未出力的黎元洪穩掌大權!

起義軍官兵多是其下屬和學生

武昌起義中,革命士兵奮鬥犧牲,最後卻讓未出力的黎元洪穩掌大權!

武昌起義爆發時,黎元洪任湖北新軍第21混成協協統,兼湖北武備學堂校長,武昌起義的領導者和參加者多是其學生。同時,黎元洪曾3次被派往日本學習軍事,思想開明,治軍“寬嚴適中,愛兵惜才”,在南北新軍進行的彰德秋操中,由黎元洪實際指揮的湖北新軍拔得頭籌,更增加了其聲望。

武昌起義中,革命士兵奮鬥犧牲,最後卻讓未出力的黎元洪穩掌大權!

為人謹慎寬厚,容易被接受

武昌起義中,革命士兵奮鬥犧牲,最後卻讓未出力的黎元洪穩掌大權!

黎元洪“為人有謹厚之稱,平素頗得軍心”,雖然長期被不學無術的頂頭上司、鄂軍統制張彪壓制排擠,黎元洪從未有怨言,且始終對張彪以禮相待。這種謹慎寬厚的性格為他積累了良好的人際關係,得到了起義軍士兵的普遍認可,也贏得了當地輿論的支援。

武昌起義中,革命士兵奮鬥犧牲,最後卻讓未出力的黎元洪穩掌大權!

起義軍內部鷸蚌相爭

武昌起義中,革命士兵奮鬥犧牲,最後卻讓未出力的黎元洪穩掌大權!

武昌起義之前,革命黨就有文學社和共進會之分,兩股力量齊頭並進,幾乎不相上下,又都長期在新軍中發展成員,難免發生衝突。起義成功後,這種矛盾逐漸爆發,共進會孫武等人居功自傲,肆意排擠其他革命黨人,引起文學社等團體不滿,為了協調矛盾,大家只好推舉外人黎元洪為名義上的都督。

武昌起義中,革命士兵奮鬥犧牲,最後卻讓未出力的黎元洪穩掌大權!

立憲派的滲透和擁護

武昌起義中,革命士兵奮鬥犧牲,最後卻讓未出力的黎元洪穩掌大權!

武昌起義以普通新軍士兵為主,成立軍政府以後,為了“補革命同志中乏才之病”,“凡贊成革命者,均引為同志”。同時,由於黎元洪被推為都督的先例和號召作用,大量之前與革命黨無關的立憲派人員也積極參加新政權。這些人加入後,自然以黎元洪為核心,以便鞏固地位,擴大權力,反過來又加固了黎的權力。

武昌起義中,革命士兵奮鬥犧牲,最後卻讓未出力的黎元洪穩掌大權!

新軍舊部的支援

武昌起義中,革命士兵奮鬥犧牲,最後卻讓未出力的黎元洪穩掌大權!

武昌起義後,湖北新軍迅速擴充為8個師,“草創之際,不暇因事擇人。就其在場者,各盡其所能,互相推舉”,結果,這8個師裡有3個都是原清軍將領擔任師長。同時,參加武昌起義計程車兵,並不全是革命黨人,很多非革命黨的新軍士兵都是被革命潮流捲了進來。他們出於軍人的本性,慣於服從官長安排,這就為黎元洪等舊軍官重掌軍權提供了機會,而掌握了軍權,自然也就加重了黎元洪的話語權。

武昌起義中,革命士兵奮鬥犧牲,最後卻讓未出力的黎元洪穩掌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