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冷知識:中國古代“三教九流”,到底指的是哪些人?

三教和九流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三教指的是儒教、佛教、道教。

儒教地位一直受到皇權的保護,西漢之後官員大多是儒家出身,從西漢之後的歷史上再也沒有發生過對儒教進行迫害的舉動。自從叔孫通將儒家推薦給劉邦,讓劉邦感受到當皇帝真好,後來漢武帝對儒家特別信任,對董仲舒等人推崇,使得儒家迅速與皇權無隙結合,一直到清朝滅亡。漢元帝甚至直接用儒治理西漢。

歷史冷知識:中國古代“三教九流”,到底指的是哪些人?

道教與道家是兩回事,道家是一個學派,是九流中的一派,以老子為代表。雖然是兩回事,但道家與道教之間還是緊密聯絡的,特別是理論和觀點上有很大的傳承相關性。道教視道家的老子為道教人物。道教最早應該是從太平道、天師道發展來的,也就是東漢末年漢中的張魯政權,張魯就是天師道的教主,創始人是張道陵。太平道就是引發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的張角、張梁等人。

張魯情願選擇投降曹操也不願意當劉備座上賓。曹操和劉備爭奪漢中時,一邊征戰,一邊遷掉漢中人口,等於將整個天師道都遷到中原,這為天師道在中原的傳播打下堅持的基礎。書聖王羲之以及他的兒子就是天師道忠實的信徒。

歷史冷知識:中國古代“三教九流”,到底指的是哪些人?

佛教什麼時候傳入中原這個有爭議,有一種說法是漢元帝夢到金人開始,佛教剛傳入時,很多人以為是道教的一支,世人將他們稱為道人。佛教傳入之後迅速中國化,使得佛教的影響力迅速變大。

這樣道教、佛教就開始爭論,主要是爭地位。

周主叢集臣及沙門、道士,帝自升高坐,辨三教先後,以儒為先,道為次,釋為後——《資治通鑑·陳紀·陳紀五》

這是一些王朝的排位,但有些王朝比如梁武帝的南朝梁就是佛教占上峰。前秦的苻堅為了得到鳩摩羅什,派大將呂光去搶人,還滅了龜茲。後秦的姚興則攻打後涼接鳩摩羅什入長安,以國師待之。

佛教和道教就在千年的爭論中慢慢融合,這裡包括儒教的融合。所以王陽明說佛、道、儒最終是一樣的。

也就是所謂的三教合一了,這三教構成了傳統文化的根基。

歷史冷知識:中國古代“三教九流”,到底指的是哪些人?

比如無常就是佛教用語,道、無私之類就是道家用語,有教無類就是儒家用語等等,我們現在語言很難分出這是佛家、這是道家、這是儒家。真的分清了,估計我們語言表達和交流都會出問題。現在再去爭高下,抬一派貶一派是很無聊的事情,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三教合一普天之下也只有華夏大地做的最完美,而且已經深入人心,根本無法剝離分清。

九流

九流指的是九個學術門派,諸子百家中的九大門派。

其敘諸子,分為九流:曰儒,曰道,曰陰陽,曰法,曰名,曰墨,曰縱橫,曰雜,曰農——《資治通鑑·漢紀·漢紀二十五》

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這九家就是九大門派。

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人。

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老子、莊子等人。

這兩個門派是被抬的最高的,北齊劉子認為道者玄化為本,儒者德化為宗,九流之中,二化為最。

歷史冷知識:中國古代“三教九流”,到底指的是哪些人?

陰陽家可能大家都比較陌生,代表人物有鄒衍、桑丘等人,他們的核心觀點為隨四時之運,知五行之性,通八風之氣。特別是鄒衍的五德終始說對後世皇帝影響最大。比如秦始皇為什麼推崇黑色,朱元璋為什麼給朱家起名要用木、火、土、金、水為偏旁,這些都是陰陽家影響的結果。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韓非、商鞅等,這個大家比較熟悉就不介紹了。

名家的代表人物是尹文、惠施,惠施還是莊子的好朋友。名家認為名不正則言不順,故定尊卑,正名分。很多一看這個觀點就覺得這不是儒家的觀點嗎?

名家還有一個很有名的人物就是公孫龍,他是離堅白派,著名的論點是白馬非馬。

歷史冷知識:中國古代“三教九流”,到底指的是哪些人?

墨家代表人物有墨翟、禽滑等人,這裡就不介紹了,大家也比較熟悉。

縱橫家的代表人物有蘇秦、張儀等人,他們主要是根據兩國或多國的國情變化,消除戰爭之禍,所以他們實際是和平使者。如果他們一心只為自己謀利那他們往往就是戰爭的挑起者。縱橫家是亦正亦邪。他們都是隨機應變,而不像墨、名、儒、道等有自己明確的觀點。

雜家的代表有孔甲、尉繚等人,他們這些人中上面這些門派的人都有,是一個大綜合,或精通數個流派,對他們很難有一個清晰的定論。

農家的代表有神農、野老等等,看這名字就知道這是一幫重視農業之人,他們主張播植百穀,國有盈儲,家有蓄積,倉廩充實。老百姓有飯吃了然後再談禮儀這些東西。

九流中除了縱橫和雜家外,其他都有自己的核心觀點,他們思考的是整個社會該從哪裡開始改變和理順。

這大致就是古代三教九流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