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後問斬的秋決制度,是由何而來的?

秋後問斬的秋決制度,是由何而來的?

“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禮記·月令》

古人對於自然的敬畏,決定了他們的一切活動都以天時為依據。西周時期就已經形成秋冬季節行刑的規則,秋冬意味著萬物凋零,進入一個生死輪迴的交替週期,即符合時令,又能夠縮短犯人輪迴轉世的時間。

這種思想在漢朝時進一步發展,董仲舒以陰陽五行為理論依據,成為“天人感應”思想的集大成者。《春秋》中窮天人之變的精神,和儒家《洪範》的五行思想,都提出了人與自然是相互感應的,董仲舒就是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個完整的世界觀體系——“天人感應”。

秋後問斬的秋決制度,是由何而來的?

董仲舒認為,五行構成了宇宙,五行的相生相勝又完全對應了宇宙萬物的關係,所以自然界的變化就是五行主導的,五行對應著時節的變化,同樣對應著自然規律。

如木代表萌芽出生,對應春天;火代表生長,土代表養生,都對應夏天;金代表收穫,對應秋天,水代表隱藏,對應冬天。這就是天時與五行對應的規律。

秋後問斬的秋決制度,是由何而來的?

而天時與人事也是對應的,或者說五行也對應了人事。所以木為春生,適合農事,作為君主要勸課農桑;火為夏長,適合選賢任能,作為君主,要廣開仕途之路和賞賜有功之人;土為養成,適合繁衍,君主要循宮室之制謹夫婦之別,延續繼承人的血脈;金為秋收,適合收攏有罪之人,伐無道以安天下;水為冬藏,適合祭祀。

“天有四時,王有四政,慶、賞、刑、罰與春、夏、秋、冬以類相應。”——《春秋繁露·治亂五行》

董仲舒的思想就是讓人們遵守自然規律,在某種程度上講,君主就代表著規律,所以遵守規律的重要基礎就是絕對支援君主。只要按照這種規律行事,就會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秋後問斬的秋決制度,是由何而來的?

反之,災異的產生就是因為破壞了建立在五行之上的宇宙關係。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治亂五行》一章中,專門論述了災異產生的原因是破壞了合理的五行關係。

董仲舒的思想最終要歸結到君權神授上,所以提出的所有邏輯,都是為帝王服務的,這也就贏得了儒家唯我獨尊的地位。君主既然選擇了儒家思想作為統治思想,那麼就會按照其邏輯規律施政。

所謂的秋決制度就是在“天人感應”思想下,由統治者預設的,符合五行推演規律的制度。往往有人將斬立決和秋決制度對立起來,其實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秋後問斬的秋決制度,是由何而來的?

斬立決也是於漢代形成的處罰手段,但並非是立即處決的字面意思,它與絞立決差不多,都是在判刑當年的秋分過後再執行。與這個手段相對應的是“斬監候”,斬監候的意思就是待來年重新核對案件,進行終審定罪後,再進行秋決,所以有一年的緩衝時間。二者的差別就是案件是否能定論,證據確鑿則當年處斬,稱為斬立決;證據不足,則斬監候,待取證審理完成後,或宣佈無罪,或定罪秋決。

秋後問斬的秋決制度,是由何而來的?

所以秋決並不是制度,而是針對所有處決案件的時間規定,只有斬立決、斬監候才是律法中的量刑制度,二者的處決時間大都在秋天霜降之後、冬至以前,這就叫做秋決。而對於謀反大逆的罪名,則要“決不待時”,所以謀逆沒有判為斬立決的,都會判處更高級別的刑罰,而且立即生效,無需等待秋天。

唐宋時期還尊崇道教的十直齋日,這屬於道教的戒律。道教規定的齋戒是為了淨化心靈、教化世人,以儀式的形式請求天神護佑,這樣會有求必應,心神感應。這種思想之所以被唐宋重視,是因為唐宋的開國、興國之君都信奉道教,其中唐朝太宗、宋朝太祖尤甚。

秋後問斬的秋決制度,是由何而來的?

“諸立春以後,秋分以前決死刑者,徒一年,其所犯雖不待時,若於斷屠月及禁殺日而決者,各杖六十。待日而違者,加二等”。——《宋刑統·斷獄律》

所以唐宋除了規定秋決,還要求每月的一、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不得處決犯人,這就是大宋律法裡說的“禁殺日”。除此之外還包括:

八節齋日:立春日、春分日、立夏日、夏至日、立秋日、秋分日、立冬日、冬至日;

三元齋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

四始齋日:正月初一、四月初一、七月初一、十月初一;

三會齋日:正月初七、七月初七、十月初五。

佛教也有齋戒日,統治者信仰佛教的也會頒佈相應的法律,在不可殺生的齋戒日裡,往往是不處決犯人的。

秋後問斬的秋決制度,是由何而來的?

秋後問斬的秋決制度,是由何而來的?

在司法程式上,秋決成為一個慣例,與此配套的判決複核制度也到明清形成體系。

秋後問斬的秋決制度,是由何而來的?

秋後問斬的秋決制度,是由何而來的?

當年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後,第一個要殺的就是徐致靖。慈禧認為他是“禍首”,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維新人士都是他保舉的,舉人不明在先,禍亂在後。而且在維新骨幹裡,徐致靖官拜從二品禮部侍郎,官職最高,上的摺子最多,因此成為慈禧眼中的“罪魁禍首”。但因其父親與李鴻章關係不一般,李鴻章就委託榮祿向慈禧求情,為徐致靖爭取到司法程式的機會,被判處斬監候,後來八國聯軍入京,打算釋放所有囚犯,徐致靖不敢擅自出獄,在向刑部尚書貴恆代奏請命後,慈禧在西安發來了赦旨,這才活著走出監獄。

綜上,秋決的形成在古代象徵著人們對自然的敬畏。不管是“天人感應”,還是宗教齋戒日的影響,封建社會的律法也要從維穩考慮,尤其是處決一事關乎人命,社會影響較大。故而決定了統治者的慎殺態度,秋決如此,秋審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