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他,也許就沒有永樂盛世

大家好,我們的星河講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在朱棣之後又誕生了一個十年治世——“仁宣之治”。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十二日,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明軍大營。

剛經歷了第五次北征的朱棣,進入了生命的倒計時。

縱觀此生,他五徵漠北,鄭和六下西洋,無一不是影響大明國運乃至中國歷史的大事件。

但此時的他,心裡卻仍殘存著遺憾。他拼盡全力留下最後五個字:“夏原吉愛吾!”

三天後,朱棣的死訊傳回紫禁城,坐鎮京師的,正是“胖瘸太子”朱高熾。

再也不用活在父皇的陰影下了,朱高熾感到了一絲輕鬆。

但長期監國的經驗告訴他,此時還不是該放鬆的時候,他的兄弟們也在盯著後永樂時代大明至尊的寶座。

沒有他,也許就沒有永樂盛世

▲夏原吉畫像

01 ?建文朝的“後勤部長”

其實在22年前,他是建文皇帝的“後勤部長”——大明戶部右侍郎。

此時,他職責是為大明“正規軍”籌措錢糧,提供保障,維持國家財政收支平衡。

若不是建文帝堅持“削藩”,起用“草包將軍”李景隆討伐燕王朱棣,致使大明軍隊慘敗。也許他會在建文朝發光發熱,開啟大明“建文盛世”。

但歷史沒有假設,自從第一次與朱棣“零距離”接觸,他的命運就悄然改變了。

那是建文四年六月十三,大明皇宮燃起熊熊烈火,皇帝早已不知所蹤。南京城最後一道城門——金川門被開啟,“勝利者”的朱棣率領手下大軍“回家”了。

作為曾經的造反派,朱棣進城後第一件事自然就是處理掉那些當初支援建文皇帝“削藩”的大臣,諸如,黃子澄、齊泰之流,通通身死族滅。

而作為建文帝的“後勤部長”,南京城破之時,夏原吉卻在戶部埋頭苦算戰爭損失和抵禦燕軍的城防用度,絲毫沒有被外界的殺伐之聲所擾亂。

直到被搜捕計程車兵發現,將其捆綁帶到朱棣面前。

當敵軍主帥朱棣站在自己面前時,或許夏原吉也曾想過自己即將大禍臨頭。

但這位以勝利者姿態進入南京城的新皇帝,似乎完全沒有注意夏原吉的表情。

此時,早已被屠戮的血腥之氣模糊了雙眼的他,表現得異常憤怒。

正欲對夏原吉下狠手時,這位“建文舊臣”卻為工作提出了求情。

他說,自己本來就該死,但是手頭上的賬目沒有釐清,能否再借他三日?

朱棣一愣,怎麼,這個時候還有大臣願意捨生忘死地工作?

這夏原吉該不是腦子“瓦特”了吧。

當即下令釋放夏原吉,並邀他擔任新朝的官員,繼續留在戶部效力。

我們今天不得而知箇中緣由,但據相關研究學者表示,朱棣和夏原吉之間應該有過一次對話。

就是這次談話改變了夏原吉對朱棣的看法。專家稱,儒家尊崇的是“道不同,不相為謀,道同則可相與謀。”道,是他們最終達成合作的基礎。

也就是說在這次的談話中,夏原吉與朱棣產生了對彼此的信任。

沒有他,也許就沒有永樂盛世

▲建文皇帝劇照

02? 永樂朝的“治水專家”

永樂元年,浙西再次發大水。

這裡歷來都是大明賦稅的重要來源,以往朝廷屢次派人去抗洪救災,效果都不好。

而如今新朝剛剛建立,天下目光皆聚焦於這次災難,朝廷準備怎麼處理?身為皇帝的朱棣如何不清楚?

在這個節骨眼上,朱棣想到了“建文舊臣”夏原吉,不知他是否值得自己的信任?

接到命令的夏原吉即刻出發,治水期間,他常常日夜思考如何更好地消除水患。

因此,在疏浚工程現場,經常能看到一個身穿布衣的官員徒步往返住所,即使天氣炎熱也一如既往。

當時的人多有不解,他卻說:“如今因為洪水的影響,百姓們都很辛苦,我作為負責疏浚洪災的官員,又怎能貪圖安逸呢?”

透過實地考察,他向皇上提出了遵循古時候夏禹治水的方法,導三江入海,疏通吳淞江下游、連線太湖水系,然後建立水閘,按照汛情變化決定開合閘門。

不出意外,皇上同意了。

隨後,他又帶著軍民分別疏浚了白茆塘、劉家河、大黃浦等地,一舉根治了為害大明多年的江南水患。

使這塊帝國賦稅重地重新煥發生機,為即將到來的“永樂盛世”提供堅實經濟基礎。

這些都被朱棣的親信“黑衣宰相”姚廣孝看在眼裡,他向朱棣盛讚:“原吉真有上古仁德之心。”

沒有他,也許就沒有永樂盛世

▲古代治水示意圖

03? “財政部長”夏原吉

夏原吉治水的成功,一方面說明了他自身為官的才能,證明了當初朱棣的選擇是正確的。

另一方面,由於他成功地為朱棣解決了登位後的第一個大考驗,因此治水歸來後不久,他接到命令,出任戶部尚書,總攬大明帝國財政事務。

掌管天下財富,豈是易事。特別是剛剛經歷過“靖難”戰火的大明。

國庫的錢糧是有限的,小到給官員發工資、修繕宮殿,大到地方基礎設施建設、對外打仗都要由戶部保障。

稍有差池,便是掉腦袋的事。

而上位後的朱棣,偏又是個需要用豐功偉績來證明自己的君主。

這些年永樂下旨編修永樂大典、六下西洋、五徵漠北、攻安南、修紫禁城、通運河。。。

哪一項,都是“燒錢”的大專案,況且國家剛剛遭遇四年的戰爭,百廢待興,能正常維持帝國日常開支就很了不起了,哪還有餘錢去完成皇帝的理想?

而據《明實錄》記載,永樂年間全國一年的財政收入摺合成糧食大概在200多萬石,鄭和下西洋造寶船就需要花費20萬石糧食,相當於國庫一年十分之一的收入。

沒有他,也許就沒有永樂盛世

▲鄭和下西洋示意圖

反觀歷史,即便是在經歷了“開皇之治”的大隋朝,隋煬帝在開挖大運河時也不慎把國家給“挖”沒了。

而如今剛經歷了戰火的大明,又有什麼力量支撐得起皇帝的“面子工程”呢?

這一切,夏原吉他有招。

首先,長期為國家理財的經驗告訴夏原吉,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所以,他隨身攜帶著一本記錄了全國各地戶口、府庫、稅賦變化的小冊子,隨取隨用。

當朱棣問他:“現在我們國家有多少錢?”夏原吉對此作了詳盡的解釋,朱棣聽後,更加確信自己當初的選擇。

其次,他向朱棣提出“裁冗食,平賦役,嚴鹽法,錢鈔之禁,清倉場,廣屯種,以給邊蘇民,且便商賈。”(《明史。夏原吉傳》)

意思就是,透過裁撤多餘的機構和人員,縮減國家財政支出。

透過減輕全國賦稅,嚴厲打擊私鹽買賣,將囤積在倉庫裡的物品“變現”,增加國家財政收入。

推廣屯田種植方式,讓邊防軍士在平時也能耕種,自給自足,減輕對國家財政的依賴。

對於沒有分到土地的農民鼓勵他們到邊境去落戶開荒,與民休息;透過頒佈一些新政策,惠及商人,為大明經濟發展提供助力。

緊接著,透過彈性稅收方式,對稅收物件“區別對待”。

他主張對富人增收稅款,卻建議皇上減免窮人的稅收,允許人們出錢來代替勞動。

當皇帝需要賞賜臣下或外來使節時,他率先建議進行一次性封賞。

因為一次性的賞賜,雖然數額巨大,但可以有效減少因封賞的長期性造成的大明財政資源的持續浪費。

最後,當面對數量日益龐大的大明宗室,他提出了“開放鹽引”。

即允許宗室藩王運銷食鹽,自給自足,減少朝廷每年需要支付及賞賜給藩王的大筆經費。

正是這些措施,扛住了永樂盛世下每一次大手筆的花銷。

在保障皇帝的“面子工程”能夠順利實施的同時,也為大明在國家影響力、國庫收支、百姓民生中找到了平衡點。

04? 三代帝王“總顧問”

由於夏原吉基本每次都能完成朱棣交代的“特殊任務”,朱棣也對他產生了足夠的信任。

自永樂八年(1409年)起,朱棣命夏原吉輔導皇太孫留守北京,“凡銓選文武,經理財賦,修明禮樂,調遣軍馬,詳審刑罰,興止營造,激揚風紀,所以北奏行在,南啟東宮,下令於天下者,皇太孫端拱惟公言是從。”(《明史。夏原吉傳》)

可見,此時的夏原吉除了日常管理戶部事務外,還承擔批閱奏章、處理國家大事、輔弼儲君的職責。

這份信任,甚至超越了永樂朝的內閣所承擔的責任。

永樂朝有“不得專制諸司”的規定,而夏原吉卻擁有處於皇太孫之下,凌駕於六部大臣之上的權力。

這已與當初朱棣的政治理念大有出入,甚至給人一種改變朱元璋“不設宰相”祖制的嫌疑。

這也無怪乎在後來朱棣駕崩後,太子第一個想起的人就是夏原吉。

沒有他,也許就沒有永樂盛世

▲明仁宗朱高熾劇照

05? 永樂盛世最強保障

但夏原吉當初選擇與朱棣合作,僅是源於自身對天下蒼生的考慮。

因此,他也做出過拂逆朱棣本意的行為,最嚴重的一次當屬朱棣提出第三次北征計劃時。

永樂十九年(1421年),當朱棣聽到當初支援自己“靖難”的股肱大臣們紛紛反對自己三徵漠北的計劃時,他把目光轉向了夏原吉——這位無條件支援自己近20年的大臣,他需要得到贊同的意見。

可是夏原吉這次卻不再支援皇帝的貿然決定了。

他直截了當地說:“國家連年的戰爭,基本都無功而返。軍馬儲備已經損失了十之八九,加上現在災荒不斷髮生,早已內外交困。”

“更重要的是,您老人家現在身體又不好,還是靜心調養為好。出征漠北這種事,您找個將領代表一下就行,您不用親自去。”

夏原吉很明白,這種話一出口,肯定是要遭罪的。

但為了天下蒼生以及一向對自己青睞有加的皇上,此言,皆出自肺腑。

但此時的朱棣,哪裡聽得進“忠言逆耳”。原本就希望得到贊同之聲,無意中卻被潑了盆冷水。

朱棣下詔抄了他的家,並下了詔獄。隨後,三徵、四徵、五徵漠北依次登場,直至朱棣在榆木川終結一代帝王生涯。。。

據說,此次抄家把“永樂盛世最強保障”夏原吉的真面目抄了出來。

掌管天下財賦數十年,家裡除了皇帝賞賜之物以外,就只剩下些破衣爛衫,瓶瓶罐罐。

誰能想到,一輩子跟錢糧打交道的他,能將國家打理得井井有條。使“永樂盛世”威名遠播,卻沒能為自己留下半分餘財。

清廉至此,可見一斑。

這大概也是朱棣在駕崩前悔悟當初時,奮力喊出“原吉愛我”的主要原因吧。

沒有他,也許就沒有永樂盛世

▲墨水如畫 紫禁城? 圖/攝圖網/喵星俠

06? ?一代名臣心中的“道”

當太子朱高熾將朱棣駕崩的噩耗告訴了在詔獄中的夏原吉時,史載,他伏地痛哭。

對於沒能勸阻老皇帝北伐,他是懊惱的。

但他此時心裡很清楚,太子前來找他的用意。

當太子詢問他,自己登基後應該怎麼執政時,他向太子提出了三條建議:

1、立即停止鄭和下西洋專案;

2、賑濟災民,同時蠲免賦稅;

3、為“建文舊臣”翻案。

對於前兩條,監國多年的太子也深有體會。

但最後一條,太子猶豫了。

他很清楚為“建文舊臣”翻案,等同昭告天下,他們家得位不正。

夏原吉指出,雖然“永樂盛世”創造了繁榮昌盛,但由於嚴刑峻法,統治階層內部也產生了諸多尖銳的矛盾。

解決“建文”遺留的歷史問題,可以有效彌補大明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產生的創傷。

太子朱高熾經過一番思索,最終同意了。

在之後的仁宗一朝,夏原吉歷任太子少傅、少保等職,以“三公三孤”身份繼續為大明王朝保駕護航。

宣德五年(1430年),歷仕五朝的“永樂盛世最強保障”夏原吉溘然長逝。

縱觀夏原吉這一生,從最開始不顧自身安危,為國工作到後來力勸皇帝終止北伐計劃。

他的心裡始終存著一個“道”,一份承載天下蒼生生計的“道”。

也正是因為心中的“道”,使他在處理國家政務,為國理財時,總能首先想到百姓。

即便這有時會忤逆當政者的意願,使自己陷入險境。

但也因為心中這份“道”,他為永樂盛世之後大明帝國的發展提供了發展藍圖。

參考書目:

[清]張廷玉:《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

郭厚安:《明實錄經濟資料選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秦博:《洪熙、宣德朝公、孤輔政再探》,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2010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