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五子”的張載批佛,為啥程顥、程頤也跟著起鬨

“北宋五子”的張載批佛,為啥程顥、程頤也跟著起鬨?

張載,字子厚,北宋人士,曾居陝西鳳翔縣橫渠鎮,被後人尊稱“橫渠先生”或“張橫渠”,與周敦頤、邵雍、程顥、程頤並稱“北宋五子”。張載治學較晚,二十多歲才投范仲淹門下。范仲淹識才,讓張載學習《中庸》。到三十多歲時,又學佛道兩家六、七年,後返歸於研習六經,這就是張載早期學術歷程。張載深得六經之學,好《禮》、《易》。中晚年其學術已經十分成熟。張載不滿其所處年代,遂開始批判佛教,張載沒有完全弄懂佛教理論而批佛,讓後人瞠目結舌。

“北宋五子”的張載批佛,為啥程顥、程頤也跟著起鬨

張載批判佛氏不盡性,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批判佛家以空為性;第二,批判佛家言性不可通為一物;第三,批判佛家待天下萬物之性為一。佛家不盡性即是不知天的後續表現,也是不能致用的前緣。心性論問題在孟子和告子那裡有一個明顯的分界,即所謂告子的“生之謂性”和孟子的“仁義之性”。張載繼承儒家之正統思想,是走的孟子“盡心知性知天”的路線。這也是張載批判佛家心性說的根據和出發點。在《橫渠易說·說卦》中,佛家的緣起性空被張載批判為不能先窮理後儘性。

“北宋五子”的張載批佛,為啥程顥、程頤也跟著起鬨

性空則不能識易,亦不能兼有無動靜,偏舉於無則只能言性不能儘性。有專家認為,張載以空闢佛,在一定意義上正是因其形而上思辨水平不高所致。張載在佛氏不能經世致用的批判上可謂不遺餘力,言佛氏“不知本天道為用”。此處也正是批判佛教最有著力點之處,同時也是其後門人和今人學者最無爭議之處。可見,張載在致用層面的批佛毫不留情,堅決而徹底。張載將一些不良的社會病症歸結於佛氏之學造成的。將人倫不察,庶物不明,忽治亂德,上偽下弊,淪溺聖學等原因歸於佛教,他說:“釋氏之學,仁義無質,忠信無本,徒有妄想,惑世誣民”。

“北宋五子”的張載批佛,為啥程顥、程頤也跟著起鬨

程顥和程頤也曾跟在張載屁股後頭起鬨,提著嗓子幫著張載批佛,在(《河南程氏遺書》卷十三)裡面,程顥言:“釋氏說道,譬之以管窺天,只務直上去,惟見一偏,不見四旁,故皆不能處事。聖人之道,則如在平野之中,四方莫不見也”。在程顥和程頤的視域中,佛教是自私,懼死的學問,反而是最放不下的學問。皈依於佛教的大多數是因生死輪迴,因果報應等禍福之說或怖死懼滅而學佛氏之言,此為立心不正,自私愛身。且將佛氏定義為欺詐者,將如來說成騙人的“黠胡”。

“北宋五子”的張載批佛,為啥程顥、程頤也跟著起鬨

反觀張載批佛,層次分明。邏輯自洽,說服力強。相比二程認為佛教自私自利、貪生怕死的批判論據更顯得有思辨性。夏蟲疑冰,以其不識。小編木有文化,歡迎大俠們各抒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