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挖出明代將軍遺骸,枕骨斷裂證實清朝傳聞,所有人都為之落淚

明朝末年,內憂外患俱至,內部朝廷之中有著文官和宦官集團的掐架,各地的農民起義軍都紛紛攻城略地,外部後金軍虎視眈眈,一直想著侵入關內,佔領大明江山,萬曆皇帝和文官們的矛盾勢同水火,乾脆撂挑子不幹了。

山西挖出明代將軍遺骸,枕骨斷裂證實清朝傳聞,所有人都為之落淚

他不僅20年不上朝,使得明朝的運轉機制幾乎癱瘓,而且對於自己的孫子天啟的教育也很不上心,加上天啟的父親光宗也死的早,所以天啟就一心沉迷於木匠活當中去了,我們先在看到天啟的作品的話其實會非常的感慨,這娃是真的生錯了地方啊。放在平常之家,那絕對是可以青史留名的大匠。

在天啟沉迷於木匠活的時候,他將朝政全部交給了魏忠賢來打理,導致了魏忠賢被世人叫做了“九千歲”,可以說是明朝史上權力最大的宦官了吧。後來崇禎繼位,急不可耐的就把魏忠賢殺了,讓東林黨一家獨大,東林黨廢除了工商業和礦業的賦稅,把重擔壓向了本就被壓迫的要造反的農民身上。導致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山西挖出明代將軍遺骸,枕骨斷裂證實清朝傳聞,所有人都為之落淚

這其中以李自成的闖軍為勢力比較大的一派,在李自成攻向北京的途中遭到了明朝將領周遇吉的強力阻擊,讓李自成損兵折將,在他打到了北京以後,其部下還說:“如果每一鎮的主將都象周總兵那樣,我們如何能夠到達這裡?”可見李自成的起義其實是相對比較容易的。

在歷史上關於周遇吉的死有兩個說法,一個是周遇吉率軍拼死抵抗,在寧武關給了李自成以非常大的殺傷,差點讓李自成放棄了進兵,在農民起義軍攻破了寧武關以後周遇吉依然在和李自成的部隊進行巷戰,被生擒之後綁在了竹竿之上被人用箭射死。

山西挖出明代將軍遺骸,枕骨斷裂證實清朝傳聞,所有人都為之落淚

另外一種說法則是周遇吉為了保寧武關一方百姓的安全,在夜晚隻身前往李自成的軍營。希望李自成只殺自己一人,後來李自成果然信守承諾,將周遇吉斬首示眾,進入寧武關以後對那些曾經奮起反抗的兵眾和百姓並沒有屠戮。

到底這兩種說法哪一種是真實的呢?或許在山西寧武縣出土的一個古代武將的墓葬可以給我們答案,第一種說法大多見於清初的一些歷史著作和史籍記載當中,在清朝所修訂的《明史》當中有著很多的曲筆,也就是不實的地方,比如我們經常會以為袁崇煥是一個知名將領,是由於崇禎的昏庸殺了他才導致大明朝的滅亡的,但是考古後來發現卻不是這麼一回事,至少袁崇煥看起來並沒有那麼的重要。

山西挖出明代將軍遺骸,枕骨斷裂證實清朝傳聞,所有人都為之落淚

所以歷史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就有些撲朔迷離了,為了維護自己的正統地位,清朝當然要將李自成寫成一個暴君,將崇禎寫成一個昏君,這樣一來自己繼承大統就有了合法性,那麼在寧武關一戰之中攻破了寧武關以後的李自成自然就會將周遇吉殘殺。

史學家們根據寧武關戰役的激烈程度也認可了這種說法,但是寧武縣的這座古墓之中出土的這個屍骨向人們訴說著事情可能並不是記載的那樣,出土的頭骨頸部有一道很長的刀痕,而且枕骨部位是完全截斷的,這就證實了周遇吉是被斬首的說法。

山西挖出明代將軍遺骸,枕骨斷裂證實清朝傳聞,所有人都為之落淚

有的知道史實的人也為之落淚,其實明朝滅亡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綜合因素所造成的結果,有的人說明朝亡於小冰川,有的人說明朝亡於黨爭,李自成和關外的後金軍也是一大因素,萬曆皇帝20年不上朝,天啟只知道做木匠,這樣的朝廷想要變好其實也有些難,周遇吉的拼死效忠只是一個個例,當時于謙力挽狂瀾落得個被殺的局面以後,明朝文官的那份責任心早就拔涼的了,所以後期東林黨人口號叫的比誰都響,也是他們親手把明朝推向了覆滅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