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的傳聞為子虛烏有?秦國徭役大都是這類人,別再被騙了

通常我們在談論一個帝王究竟是有道明君還是無道昏君的時候,一般都會以其在位時施行的仁政或是暴政為評判標準。其中所謂仁政大都是指“輕徭役”和“重民生”等這一類措施,反之暴政則是“重徭役”和“大興土木”等這一類不顧百姓死活的措施。

孟姜女的傳聞為子虛烏有?秦國徭役大都是這類人,別再被騙了

譬如,一直流傳至今的“孟姜女哭長城”這一典故,便是後世許多人對秦朝暴政的有力指證。因為,這一典故主要講述的正是秦始皇為了修築長城而強徵徭役的故事。故事中的孟姜女與其夫君本來是一對剛剛成親的新婚燕爾,卻在大婚之時無奈被迫分離。而且,思念丈夫的孟姜女歷盡艱辛千里尋夫來到長城之後,卻聽聞丈夫已經活活累死的噩耗(連屍骨都無跡可尋)。

孟姜女的傳聞為子虛烏有?秦國徭役大都是這類人,別再被騙了

萬分悲痛之下的孟姜女只能倚靠在長城邊上大哭,其哭聲可謂是震天撼地。最後竟然連長城都被其哭塌了800裡有餘。倒塌的長城中頃刻間露出了無數屍骸白骨,孟姜女更是在無數白骨中找到了丈夫的屍骸。而秦始皇聽聞此事後卻想將孟姜女據為己有,忠貞不二的孟姜女卻選擇了投河自盡。據說龍王得知了孟姜女的遭遇後大為感慨,於是便派蝦兵蟹將把她接到龍宮開始了新的生活。

孟姜女的傳聞為子虛烏有?秦國徭役大都是這類人,別再被騙了

而秦始皇身為這個故事中的“反派角色”,於是便被世人冠以了“暴君”之名。那麼問題來了,歷史上的秦始皇嬴政真的是一個十惡不赦的暴君嗎?還有築長城徵徭役又是否算是秦國施行的暴政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仔細的剖析一下,這段歷史是否果真像傳說中所描述的那樣不堪。

首先,“孟姜女哭倒長城”的典故並非真實歷史。

關於“孟姜女”故事的原版最早是出自於《左傳》之中,其事發地點也並非秦國,而是在齊國境內。根據相關史料所的原文記載:“齊襲莒,杞梁戰死,其妻迎喪於郊,哭甚哀,遇者揮涕,城為之崩。”

孟姜女的傳聞為子虛烏有?秦國徭役大都是這類人,別再被騙了

其大概意思說的是齊國在攻伐莒國的時候,齊國將領杞梁不幸戰死,而他的妻子聽說此事後傷心大哭,最後其哭聲竟然導致城牆崩塌。由此可見,孟姜女的原型實際上是一位齊國女子。並且,此事發生的時間大概在春秋時期,這可是與一統天下的秦國相差了數百年的時間呢。

孟姜女的傳聞為子虛烏有?秦國徭役大都是這類人,別再被騙了

另外,漢代劉向所著的《列女傳》中也曾提到過此事,但是也沒有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明確記載;而《周賢記》中也有類似的典故記載,不過其故事地點卻在燕國,其中男主角也由戰死沙場的將軍變成了被強徵的徭役。

孟姜女的傳聞為子虛烏有?秦國徭役大都是這類人,別再被騙了

再後來這個故事就越傳越離譜,一直到唐代時期就被傳成了“孟姜女哭倒長城”這樣的故事。此後到了戲曲逐漸興盛的元朝時期,“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也就一路演變成了廣為流傳的一個大IP,並在坊間各類說書、唱戲等舞臺上流行一時。

事實上“孟姜女“的故事中卻是充滿了諸多不合常理的疑點,譬如人的哭聲能震倒城牆便是毫無科學依據的說法。可由於古人大都非常迷信,因此對這種不合常理故事自然也就不會錙銖必較了。

孟姜女的傳聞為子虛烏有?秦國徭役大都是這類人,別再被騙了

再加上古代百姓一直都對封建王朝的徭役制度極其厭惡,而“孟姜女”的故事又恰巧能夠引發天下百姓的共鳴。所以古代的戲曲家們為了能提高“票房”收益,難免會在歷史故事的基礎上進行一些藝術創作的改動,於是“暴君”這頂帽子自然就紮紮實實地扣在了嬴政的腦袋上了。可實際上關於“孟姜女”的傳聞典故,在歷史上根本就是子虛烏有的事情。

其次,築長城徵徭役亦非暴政。

一直以來徭役在很多人眼中就是封建統治者強行逼迫百姓從事的一種無償勞動,可實際上秦朝的徭役卻並非如此。根據1975年12月出土於湖北雲夢縣的一批秦朝的竹簡所記載,便是對此事最有力的證明。這批出土的竹簡被稱為《雲夢秦簡》,其內容不僅包括秦朝的法律制度和行政文書,還有醫學著作等諸多不同領域。

孟姜女的傳聞為子虛烏有?秦國徭役大都是這類人,別再被騙了

其中在關於秦朝法律制度的竹簡《秦律·司空》中,就有著這樣的明確記載:“有罪以貲贖及有責(債)於公,以其令日問之,其弗能入及賞(償),以令日居之,日居八錢;公食者,日居六錢(錢同錢)。

這段記載的大致意思是說,罪犯和拖欠官府債務的老賴們有賠款的義務。假設這些老賴沒有償還債務的能力,則會成為官府強徵的勞役(以勞動來抵債)。具體工資按照一天八錢為抵償標準,若服役者要吃官府提供的工作餐,其工作一天的抵償標準則會降為六錢。

孟姜女的傳聞為子虛烏有?秦國徭役大都是這類人,別再被騙了

由此可見,秦朝的勞役並不全是被強迫的無償勞動者。另外,秦朝的徭役大都是罪犯或老賴這一類人,而並非傳聞故事中所說的無辜百姓。

試想一下,假設若沒有湖北出土的這批《雲夢秦簡》,那麼就無法解開關於“孟姜女哭倒長城”的這段千年誤解。而我們作為一個現代的讀史者,一定要以客觀公正的角度去探究歷史,千萬不要誤將傳聞典故當作正史被其所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