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海拾遺,獨特的避世酒文化--阮籍

魏晉名士多嗜酒如命,如果非要排個名,那第一必是阮籍。阮籍好酒到了什麼程度?據說阮籍為了能喝到好酒,甚至辭掉了幕僚職務,而去當個小小的步兵校尉。理由嘛,僅僅是因為前任步兵校尉留下了數百斛美酒。

酒海拾遺,獨特的避世酒文化--阮籍

阮籍不僅喜歡飲酒,更是把它當成明哲保身的政治工具。

晉文帝司馬昭想透過聯姻的方式拉攏阮籍,正好阮籍有個女兒,所以便以司馬昭兒子的名義向阮籍提親。司馬昭在朝中位高權重,如果阮籍直接拒絕聯姻,自然免不了被滅族的危險。但如果答應了,豈不是同流合汙了。在這種情況下,阮籍看了看他最愛的美酒,決定把自己灌醉。史書記載,阮籍一醉就是六十天,這六十天裡,每日都渾渾噩噩,大醉不起,結果來提親的人根本沒有說話的機會,此事只得作罷。

孔子說:“邦無道,君子危行言孫。”

阮籍生不逢時,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為了保全自身的性命和人格,便只能拿酒當擋箭牌了。酒對於魏晉時期的文人而言,就是一顆能夠保住自己清白和靈魂自由的靈丹妙藥。

酒海拾遺,獨特的避世酒文化--阮籍

阮籍飲酒是迫於政治環境,他所處的年代,恰好是魏晉交替之際,司馬昭正想方設法篡奪曹魏皇權。對於那些不願意依附司馬集團的文人,司馬家族採取的是血腥屠殺政策,以至於“名士少有全者”,比如阮籍的好朋友嵇康,就慘死於司馬集團的屠刀下。阮籍一方面不願妥協,另一方面又想遠離災禍,就只能宿醉不醒了。

酒海拾遺,獨特的避世酒文化--阮籍

竹林七賢大多喜飲酒,而且都有借酒避禍的原因。透過醉酒麻痺了矛盾衝突,透過醉酒消除了個人意志,透過醉酒削弱了政治立場,酒在名士這裡變得更具詩意化和神秘化。因此,與其說阮籍的醉酒是自我意識的覺醒,倒不如說是自我意識的消除,也可以說,這是阮籍在無奈的社會環境下作出的無可奈何的選擇。

於是,在那樣一個特殊的歷史年代裡,演繹出了一種獨特的避世酒文化。

(作者簡介:然道人,曾用筆名阮咸、葉法易。現為中國小說學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磨鐵文學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