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百年戰爭既有王位繼承的背景也有領土爭奪的因素

“百年戰爭”(the Hundred Years‘ War)一詞是19世紀中葉才出現的,是英法兩國1337年至1453年間,圍繞著法國王位繼承問題而展開的爭奪封建領地的一場爭霸戰爭。

在這場戰爭中,英國國王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英王熱衷於這場王位爭奪戰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王室財政收入上出現的結構性變化,即傳統的封建收入被新興的關稅所取代。

英格蘭對法國王位繼承權的爭奪

英格蘭作為島國,與歐洲大陸隔海相望,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富饒的資源,時常受到歐洲大陸海盜和王朝國家的侵略,特別是諾曼底公爵威廉於1066年征服英格蘭,1154年安茹伯爵亨利二世登上英國王位後,英格蘭與歐洲大陸的聯絡越來越緊密。

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蘭後,登上英國王位建立了諾曼王朝,是為英國的國王威廉一世,又稱征服者威廉。

英法百年戰爭既有王位繼承的背景也有領土爭奪的因素

英法百年戰爭既有王位繼承的背景也有領土爭奪的因素

英法百年戰爭既有王位繼承的背景也有領土爭奪的因素

英法百年戰爭既有王位繼承的背景也有領土爭奪的因素

但有趣的是,當時的英王愛德華二世在教皇卜尼法斯八世的撮合下,迎娶了法王腓力四世的女兒伊莎貝拉,而這樁政治婚姻不僅沒有消弭雙方的隔閡,反倒加速了百年戰爭的到來。

1328年法王查理六世去世,加佩王朝絕嗣,其支裔瓦盧瓦王朝的腓力繼位,是為腓力六世。英王愛德華三世為伊莎貝拉的兒子,即為腓力四世的外孫,腓力六世的繼位引起他的不滿。

於是,愛德華三世以法王腓力四世外孫的身份要求繼承法國王位。

為此,法王借註釋《薩利克法典》之機,在關於自由份地只能傳給男性而不能傳給女性的條款解釋上,以法學家之口宣佈法國王位繼承的父權制原則,不承認愛德華三世擁有法國王位的繼承權。由此,兩國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升級。

英法百年戰爭既有王位繼承的背景也有領土爭奪的因素

在中世紀相當長的時期裡,英格蘭和蘇格蘭是死敵,直到1707年英格蘭和蘇格蘭合併。

在金雀花王朝時,兩國鬥爭愈加激烈,富有蘇格蘭“鐵錘”之稱的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就是以殘殺蘇格蘭人而著稱。英格蘭和蘇格蘭長期不和,這給法國提供了絕佳的機會,所以它大力支援蘇格蘭以牽制英格蘭。

英法百年戰爭既有王位繼承的背景也有領土爭奪的因素

如,蘇格蘭國王巴里奧爾於1295年7月與法國和挪威結盟(史稱“老盟約”),這個同盟一直延續到16世紀,根據盟約,法國每年提供給蘇格蘭補助金5萬鎊,作為交換條件,蘇格蘭必須每年用4個月的時間同英格蘭作戰。

長期以來,英格蘭對法國支援蘇格蘭的行為一直耿耿於懷,在愛德華三世時這一矛盾迅速激化,“摘取一朵名貴的百合花本比拔起一把多刺的薊草為容易,為榮譽,且多利益”。

無論是英王對法國王位繼承權的爭奪,還是英格蘭對法國支援蘇格蘭的仇恨,雙方的矛盾只是封建的和政治上的敵對,這充其量是英格蘭進攻法國的次要原因。

真正深層次的原因是13世紀後期英法在商業利益上的衝突,它主要體現在英法在加斯科尼葡萄酒貿易上和佛蘭德爾毛織品貿易上的競爭。

她起先嫁給了法蘭西國王路易六世的兒子路易 (即後來的路易七世),後來便順理成章地成為法蘭西的王后,阿奎丹地區也作為嫁妝成為法蘭西王國的一部分。但是,他們之間的婚姻並沒有維持多久,15年後,路易七世以不守婦道和不能生育男性繼承人為由與她離婚。

由此,法蘭西也丟失了富饒的阿奎丹地區。

事有湊巧,不久埃莉諾又嫁給了安茹伯爵亨利(當時他為法王的封臣)。1154年,亨利繼承了英格蘭的王位,是為英國安茹王朝(金雀花王朝)的亨利二世。埃莉諾便成為英格蘭王后,阿奎丹地區也便隨之成為安茹帝國的一部分。

至此,路易七世才恍然大悟,他為失去富庶的阿奎丹地區後悔不已,於是收復阿奎丹地區便成為他與他的後代要完成的艱鉅任務。由此,英法之間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併為領土征戰不已。

最後法國取得優勢,在“失土王”約翰時期,英國丟掉了在法國的大片領地(包括諾曼底、安茹等),僅存下阿奎丹地區和普瓦圖的一部分。加斯科尼則成為英格蘭在歐洲大陸僅存的幾個領地之一,其戰略地位更顯重要。

英格蘭的氣候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溫暖溼潤,溫差變化不大,不適合葡萄的種植和生長,故英格蘭所需的葡萄酒主要靠進口。而加斯科尼屬於典型的地中海式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暖多雨,特別適合葡萄的生長。該地區葡萄酒的產量多、質量高,而且臨近海洋,運輸也方便,與英國的距離相對較近,十分便於葡萄酒出口到英國。

與此同時,加斯科尼作為英王的領地,兩地經濟交流相對較為頻繁。因此,英格蘭所需的葡萄酒主要從加斯科尼進口。

葡萄酒對中世紀英格蘭的重要意義。

第一,宗教方面的象徵意義。

有人做過統計,《聖經》中提到葡萄園和葡萄酒的地方多達521處,而且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上將葡萄酒比喻為自己的血液,將麵餅比喻為自己的身體,所以基督教的聖事都離不開葡萄酒。因此,中世紀教會人員把葡萄種植和葡萄酒的釀造作為一種神聖的工作。

第二,英格蘭貴族對葡萄酒有很強的依賴性,宴會時最喜愛喝葡萄酒。

在中世紀吃喝是騎士貴族階層生活的重要內容,他們舉辦宴會相當頻繁,而且在宴會中,“有些騎士經常豪飲過量,還有人在宴會中拒絕喝水,全靠葡萄酒解渴”。

佛蘭德爾對英國的經濟意義

佛蘭德爾位於歐洲西北部,包括今法國的一部分、比利時的大部和荷蘭的一部分。 英法為何對此地情有獨鍾?

一方面因為佛蘭德爾是當時歐洲最富裕的地區之一。從11世紀起,佛蘭德爾地區工業經濟開始萌芽發展。那時該地人口增多,農業經濟已經不能承擔大量的剩餘人口。這些過量人口不得不轉行謀生,很多人便湧入城市,加入城市工匠的隊伍。

勞動力、技術等因素共同促進了當地手工業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毛紡織業的發展。毛紡織業分工越來越細,技術越來越先進,從而該地的毛紡織品質量越來越好,逐漸超出了歐洲其它地區,獲得了很高的聲譽。

11世紀後半期,佛蘭德爾被描述為一個生產精緻優美布匹的中心,其生產的布遠比臨近的地區好,並出口到英格蘭、法蘭西和德意志。另一方面因為佛蘭德爾是英國主要的羊毛出口市場,英國賴之獲得鉅額利潤。

13、14世紀時,英格蘭作為羊毛中心的重要性已經超過了其他任何地區。“到13世紀後半葉,英格蘭平均年出口量達到了30000袋以上,也就是大約1100萬鎊。

因此,12、13世紀毛紡織業在佛蘭德爾地區大發展的同時,兩地之間因為羊毛貿易的經濟聯絡也更加緊密。羊毛貿易在兩地區的貿易中佔有很大比重,英格蘭也在與佛蘭德爾羊毛的貿易中獲得了鉅額利潤,“1300年英國出口總值三十萬鎊,其中羊毛佔二十八萬鎊,主要市場是佛蘭德爾”。

再一方面是因為英格蘭統治階層對佛蘭德爾高階呢絨的需求。英國當時毛紡織技術相對落後,生產不出質量較高的呢絨,而當時歐洲呢絨質量最好的生產地區就是佛蘭德爾,故貴族和國王所需的高階呢絨大多需由佛蘭德爾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