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兆騫,遭遇不公,卻在流放地開花結果的鋼鐵男人

吳兆騫,遭遇不公,卻在流放地開花結果的鋼鐵男人

才華橫溢就能考進士當狀元麼?

不一定。

名聲顯赫就會得到當權者青睞麼?

也不一定。

小心謹慎就能避免災禍麼?

還是說不準。

但是有一件事是說得準的,就是突遭橫禍後的人生態度。

前面哪些別人說的算,但用什麼態度過一生,自己說的算。

本文的主人公吳兆騫,是一個被命運捉弄的人。但他用自己的才學和堅韌,讓荒蕪的人生開滿鮮花。

01

吳兆騫,遭遇不公,卻在流放地開花結果的鋼鐵男人

吳兆騫是神童,他九歲能詩十歲能文,且作品相當出色,當時眾多文人都說他天賦特高,他日參加科考,必能高中。

吳兆騫確實高中了,他在順治十四年參加江南鄉試並順利中舉,若是不出意外,取得一個進士學歷是妥妥的,但意外就在眾人毫無預計的時候,發生了。

順治十四年的江南鄉試是明清科考史上的一件大事,它還有個專有名詞叫“南闈科場案”,是科考舞弊的典型案例。

以吳兆騫的才華絕對不可能賄賂考官科考作弊,但他被仇家誣陷無法辯白,只能帶著屈辱到京城參加複試。若是複試順利透過,吳兆騫就是用才華為自己洗刷冤屈。若是複試成績不好,就能倒推出他的舉人成績也是假的。

這種做法看似合情合理,但每場考試的內容不同,環境不同,考生心態也不同,太多的不同必然導致結果偏差。

吳兆騫是公認的才子,試卷內容應該難不倒他,可考場環境就不同了。雖說有“江左三鳳凰”和“吳四君”的美譽,可當年的吳兆騫也只是一個有些名氣的文人,二十出頭,沒見過大世面,遇到一些極其特別的事情,難免亂了心神。

複試考場中滿清官兵持刀站在考場中,大有隨時把人拖出去打一頓的意思。年輕的吳兆騫被嚇得兩股戰戰,最終沒有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考卷。

他被革除舉人功名,打了四十大板,家產全部充公,父母兄弟妻子兒女全體流放寧古塔。

吳兆騫,遭遇不公,卻在流放地開花結果的鋼鐵男人

一個小康之家,就這樣跌入地獄。

02

吳兆騫人緣極好,從京師走到邊塞,惋惜他的詩作就被朋友批次寫出並傳遍天下,但並沒有什麼用,他依舊得一步步走向寧古塔,走向那個聽名字就令人戰慄的地方。

吳兆騫是吳江松陵鎮人,今天的江蘇蘇州,煙柳畫橋之地。寧古塔位於今天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現在也是旅遊景區,但在當年尤其是在當年的南方人眼中,就是人間地獄。

吳兆騫在書信中說“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吳兆騫,遭遇不公,卻在流放地開花結果的鋼鐵男人

被流放到這裡的人,九死一生。

生理、心理、飲食、生活方式,吳兆騫都極其不習慣。但既然來了,既然想活下去,就要積極面對。

吳兆騫不僅在這裡活了下來,還做出了不少成績。

03

吳兆騫是被抄家流放的,身無分文。想要在冰天雪地裡活下去,賺錢是最重要的事情。

一介書生能做什麼呢?恰好在寧古塔還有人想學習,吳兆騫就當起了教書先生。他的第一個學生是陳光召,此人是第一個被流放到寧古塔的清代官員陳嘉猷之子,也算同病相憐。

吳兆騫,遭遇不公,卻在流放地開花結果的鋼鐵男人

有了點收入,吳兆騫的生活也就有了些起色。他又與妻子生了兩女一子,流放的日子逐漸有了亮光。

幾年之後他有了些名氣,就與其他被流放到寧古塔的才子組建了詩會,這是黑龍江歷史上的首個詩社。

生活雖苦,但要努力把苦難過成詩。

朝鮮王朝節度使李雲龍路過寧古塔,吳兆騫寫了一篇《高麗王京賦》,並憑藉這幅作品名震異邦。

黑龍江將軍巴海聽說吳兆騫的才名後聘請他擔任書記並給自己的兩個孩子傳授學業,禮遇甚重。

後來康熙派遣使臣視察寧古塔,這些官員還向吳兆騫索要詩詞。吳兆騫援筆立就寫下數千字《長白山賦》,文辭瑰麗,大氣磅礴,就是康熙皇帝看後都為之動容。

說句俗氣的話,是金子,到哪都會發光的。

04

吳兆騫憑藉自己的努力在流放地站穩了腳跟,但他的好友顧貞觀卻從沒有放棄過營救。

顧貞觀已經為他多方奔走多年了,甚至找到了大學士納蘭明珠的兒子、康熙帝的近臣納蘭容若幫其進言,但吳兆騫是順治皇帝流放的,康熙身為人子並不想推翻父親做的事。哪怕他也喜歡吳兆騫的才學,但終究就是一個文人,康熙並不十分看重。

幸好,顧貞觀等人並沒有放棄。

又過了五年,在納蘭容若、徐乾學、顧貞觀等人的合力營救下,終於用“認修內務府工程”的名義把吳兆騫贖回來了。

這時距離他被流放,已經過去了23年。

05

終於活著回到中原,這是非常難得的事情。

更難得的是歸程途中將軍巴海派兵護送,中原學子寫了數百首詩歡迎,這一盛況,與23年前被流放時“送其出關之作遍於天下”的景象遙相呼應。

吳兆騫也激動異常,他在友人的資助下在老家蓋了三間房子並命名為“歸來草堂”,可見他雖然在寧古塔生活的也不錯,但能迴歸故土,他十分欣喜。

那麼吳兆騫對寧古塔抱有什麼感情呢?

初到之時自然是恨不得馬上離開,可是在那裡生活23年之後,吳兆騫就真的對寧古塔毫無感情麼?

不是的。

從身體到心靈,吳兆騫都對寧古塔產生了眷戀。

23年生活在嚴寒之地,吳兆騫的身體已經適應了北地的溫度,重新回到江南感覺十分不適應,大病了幾個月,不得已離開故鄉到北京養病。

大概是與江南相比,北京的氣候更接近寧古塔吧。

去世前他還對自己的兒子說“吾欲與汝射雉白山之麓,釣尺鯉松花江,挈歸供膳,付汝母作羹,以佐晚餐,豈可得耶”。

可見他對白山黑水也是有鄉愁的,哪怕那塊土地,曾經是他的夢魘。

06

很多土地上的文明都是流放者帶來的。

柳宗元流放柳州,把文化的種子傳播到哪裡。

吳兆騫,遭遇不公,卻在流放地開花結果的鋼鐵男人

劉禹錫流放播州,也在有意無意間引領播州的文學風尚。

蘇軾流放海南,培養了海南歷史上第一位進士和第一位舉人。

吳兆騫流放寧古塔,對塞外文化的發展也有重要意義。

並且這些人在離開的時候,對流放地都是有一些感情的。

這或許,

就是複雜的人生吧。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簾外西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