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無火燒赤壁,資治通鑑卻有記載,同為正史為何差距這麼大?

在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三國演義》的故事情節中,有這樣一段情節相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那就是赤壁大戰。在小說中,赤壁大戰包含了舌戰群儒、蔣幹盜書、草船借箭、借東風、周瑜打黃蓋等一系列耳熟能詳的故事。這次戰爭更大的意義在於它終止了曹操統一全國的程序,成為了三分天下的開端。

但在真實的史書記載中,《三國志》並沒有火燒赤壁的記載,而《資治通鑑》卻有相關內容的記載,同為正史卻出現了兩者截然相反的情況,而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一個是這場戰鬥的實際影響力並不大,另外一個則是兩個史書的作者立場不同。

(一)赤壁之戰

首先明確一點,那就是赤壁之戰的重要性。《三國演義》中記載的是孫劉聯軍六萬人馬擊敗了曹操的83萬大軍,一舉形成了天下三分之勢。實際上不是這樣的,當時的曹操充其量人馬只有20萬左右,而孫劉聯軍有10萬。而且曹操的人馬要分兵駐守荊襄各個城池,真正來到南郡、赤壁附近的軍隊人數應該跟孫劉聯軍差不多。

三國志無火燒赤壁,資治通鑑卻有記載,同為正史為何差距這麼大?

另外,曹操也不是被火燒赤壁擊敗的。他是因為進軍不利後士兵水土不服,軍營中大多士兵染上了瘟疫,這才決定退兵。曹操赤壁退兵之後,孫劉聯軍才進行反擊,燒掉了曹操的很多戰船和軍械,這就是火燒赤壁。所以火燒赤壁跟曹操的兵敗沒有必然聯絡,它的影響力也沒有小說中的那麼大。

(二)史書之分

《三國志》是西晉史官陳壽所作。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陳壽是西晉的官員,而西晉晉武帝司馬炎是篡奪了魏國的皇位才建立的國家。所以當時的人們是奉魏國的統治為正統的,像赤壁之戰這種影響力很小的小規模戰鬥,還是對魏國不利的事件,不進行記載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三國志無火燒赤壁,資治通鑑卻有記載,同為正史為何差距這麼大?

但《資治通鑑》可不一樣。《資治通鑑》是北宋名臣司馬光所作,司馬光是北宋當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北宋守舊派的代表人物。在他的思想裡面,大漢王朝才是中原王朝的正統,而無論是魏國還是西晉,都是篡奪的地位。所以他內心的認識與《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不謀而合,都是奉蜀漢為正統。

三國志無火燒赤壁,資治通鑑卻有記載,同為正史為何差距這麼大?

在奉蜀漢為正統的情況下,赤壁之戰劉備與東吳聯合,打敗了曹操,並在之後攻佔了荊襄九郡和兩川之地,這就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勝利了,非常值得宣傳。所以,司馬光就在《資治通鑑》中完整的記載了赤壁之戰。

三國志無火燒赤壁,資治通鑑卻有記載,同為正史為何差距這麼大?

綜上所述,雖然火燒赤壁的實際影響力沒有《三國演義》中渲染的那樣強大,但在歷史上還是真正存在的。只不過《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和《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立場不同,才造成了前者沒有記載赤壁之戰,後者記載了赤壁之戰的局面。由此可見,史書作者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也會在其中加入個人的意志,為自己的作品注入自己所獨有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