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臂的趙國面對四面楚歌的境地,張儀軟硬兼施的言辭,讓趙王就範

張儀之所以能逼趙武靈王就範,主要在於張儀以勢壓人,在合縱解體已成定勢的情況下,張儀的說辭很具有威力。

張儀是如何讓趙武靈王就範的呢?

張儀的殺手鐧,就是秦國有著強大的武力。 但是張儀的說辭很委婉含蓄,首先恭維了趙國的實力強大。

斷臂的趙國面對四面楚歌的境地,張儀軟硬兼施的言辭,讓趙王就範

張儀的大意就是:趙王率領天下的諸侯抗拒秦國,致使秦國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大王的威力通行於天下和山東六國。

我秦國對此十分的 恐懼,於是便修繕鎧甲,磨快兵器,整頓戰車,苦練騎射,辛勤耕種,嚴守四面的邊疆,過著憂愁的日子,不敢輕舉妄動。就怕大王有意責備我們的過錯。

大王收率天下以擯秦,秦兵不敢出函谷關十五年矣。大王之威,行於天下山東。弊邑恐懼懾伏,繕甲厲兵,飾車騎,習馳射,力田積粟,守四封之內,愁居懾處,不敢動搖,唯大王有意督過之也。

蘇秦恭維了趙國的勢力強大後,話鋒一轉,說明秦國已經今非昔比了,變得更加強大了。

秦國現在西邊收復了巴蜀,吞併漢中,東邊征服了東、西兩週,把象徵天子的九鼎運移大到西方,鎮守白馬渡口。

斷臂的趙國面對四面楚歌的境地,張儀軟硬兼施的言辭,讓趙王就範

另外蘇秦著意強調了秦國對趙國已經怨恨惱怒很久了,有朝一日,秦王打算帶著他的雄獅,希望和趙國決戰在邯鄲城下,效仿武王伐紂的故事。

今宣君有微甲鈍兵,軍於澠池,願渡河逾漳,據番吾,迎戰邯鄲之下。願以甲子之日合戰,以正殷紂之事。敬使臣先以聞於左右。

蘇秦之所以能夠說服趙王,他的說辭即綿裡藏針,也將事理分析的很通徹,讓趙王能夠在事實面前,不得不低頭。

蘇秦首先言明瞭合縱主張的侷限性。

大王是仗著蘇秦的合縱的主張,其實是蘇秦誘惑諸侯,顛倒是非黑白,蘇秦想推翻齊國,卻沒有成功,結果反而為知己招來殺身之禍,在齊國處以五馬分屍的酷刑。這就是一個鮮明的佐證。

斷臂的趙國面對四面楚歌的境地,張儀軟硬兼施的言辭,讓趙王就範

凡大王之所信以為從者,恃蘇秦之計。熒惑諸侯,以是為非,以非為是。欲反覆齊國而不能,自令車裂於齊之市。

接著,蘇秦又分析了趙國現在的形勢,其實是岌岌可危了。

楚國和秦國是兄弟之邦,韓國和魏國也自稱是秦國的東方之臣,齊國也獻出魚鹽之地,如此就等於切斷了趙國的右臂。

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今楚與秦為昆弟之國,而韓、魏稱為東蕃之臣,齊獻魚鹽之地,此斷趙之右臂也

試想一個割斷被割斷右臂的人,再來和人搏鬥,一定是勢單力薄,要想沒有危險,那是不可能的。

更何況,秦國已經派出了三名很有威望的大將軍,各帥一軍,進攻趙國。

一軍封鎖午道,並且命令齊國派兵渡過清河,列陣在邯鄲之東;

斷臂的趙國面對四面楚歌的境地,張儀軟硬兼施的言辭,讓趙王就範

一軍駐紮在韓國的成皋,指揮韓、魏之軍,列陣在魏國的河外;

一軍駐紮在澠池。我們盟誓說:‘四國團結一致攻打趙國,滅掉趙後由四國瓜分趙國領土。

今秦發三將軍,一軍塞午道,告齊使興師渡清河,軍於邯鄲之東;一軍軍於成皋,敺韓、魏而軍於河外嚴一軍軍於澠池。約曰,四國為一以攻趙,破趙而四分其地。

這麼重要的事情,我不敢隱瞞,臣私下了替大王考慮,解決當前最好的方法,大王不如和秦王在澠池相會,會面以後,就可以交換意見,聯絡感情。

臣可以奏請秦王暫時停止進攻,懇請大王迅速決定方略。

斷臂的趙國面對四面楚歌的境地,張儀軟硬兼施的言辭,讓趙王就範

臣切為大王計,莫如與秦遇於澠池,面相見而身相結也。臣請案兵無攻,願大王之定計。

趙武靈王聽後,話中有些推脫責任的意味。

趙武靈王的意思是:奉陽君專權跋扈,矇騙先王,當先王丟下君臣離開人間的時候,而寡人年齡尚小,親政的日子自然很短,內心也是很疑惑的,認為聯合諸侯訂立合縱之盟抗拒秦國,不是治國安邦的長久之計。

現在正在重新考慮,改變戰略國策。向秦割地,對以前參加合縱的錯誤表示謝罪,希望與秦國友好。

先王棄群臣,寡人年少,奉祠祭之日淺,私心固竊疑焉。以為一從不事秦,非國之長利也。乃且願變心易慮,剖地謝前過以事秦。

於是,趙武靈王率領三百輛戰車到澠池去朝見秦惠王,把河間之地獻給了秦國。

斷臂的趙國面對四面楚歌的境地,張儀軟硬兼施的言辭,讓趙王就範

張儀的說辭是綿裡藏針,雖然他以武力為後盾,但是他說話謀劃得當,軟硬兼施,我們從中也是受益匪淺的。

參考文獻:《戰國策?趙策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