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的兒子代善,真的與阿巴亥有曖昧關係嗎?

歷史上,代善與阿巴亥“曖昧關係”的暴露起源於“德因澤告密事件”。

德因澤,是努爾哈赤一生所娶的十六位妻子中的最後一位,也是最小的一位。

天命五年(1620年),德因澤向努爾哈赤告發了關於大妃阿巴亥的三個不檢點的行為:

第一,大妃阿巴亥曾暗中送給代善與皇太極食物,皇太極是“受而未食”,而代善卻是“受而食之”,並且表現的非常高興;

第二,大妃阿巴亥曾多次揹著努爾哈赤陪人前往代善家中,並且多次在聚會上打扮豔麗還同代善眉來眼去;

第三,大妃阿巴亥曾幾次深夜出宮,去向不明。

德因澤告密後,努爾哈赤迅速進行了調查,並召見代善與阿巴亥進行對證,結果顯示德因澤所言屬實,同時代善與阿巴亥均對此是供認不諱。

努爾哈赤的兒子代善,真的與阿巴亥有曖昧關係嗎?

起初,努爾哈赤並不認為這是多麼嚴重的事情,畢竟在此之前,努爾哈赤已經在先後廢黜他的弟弟舒爾哈齊以及他的長子褚英的繼位人資格並且將二人處死後,確立了代善作為自己的接班人,同時留下了將阿巴亥及他的三個兒子託付給代善的旨意。

這裡要特別說明一下,當時的滿洲人,漢化程度並不高,父親去世後兒子迎娶自己父親年齡較小的妻子,或者是兄長去世後小叔子迎娶嫂子的事情並不少見。且不說漢朝時候的王昭君、唐朝時候的文成公主都是先後嫁了幾任丈夫,就連努爾哈赤的第四女穆庫什公主,先是嫁給了額亦都,而在額亦都去世後,她又嫁給額亦都的第八子圖爾格,所以圖爾格對於穆庫什公主所生的兒子,也就是康熙初年輔政大臣之一的遏必隆而言,即是兄長,又是繼父。

但是俗話說“三人成虎”,這件事情在傳播的過程中也在不斷的發酵,對於此事的描述也遠遠超過了事件的真實狀況。最終努爾哈赤做出了裁斷,阿巴亥與他的三個兒子阿濟格、多爾袞、多鐸被驅逐出宮,並被努爾哈赤冷落,直到一年之後,才重新被努爾哈赤召回宮中。代善雖然沒有受到實際的處罰,但是卻為努爾哈赤所厭惡,最終在“代善虐子事件”後,被正式罷黜了繼位人資格。

努爾哈赤的兒子代善,真的與阿巴亥有曖昧關係嗎?

至於德因澤為什麼要向努爾哈赤告發代善和阿巴亥的“曖昧關係”,據分析這是受到了皇太極的指示。

皇太極希望透過德因澤告發,起到“一箭三雕”的作用:其一,打擊代善,動搖代善的儲君地位;其二,挑唆努爾哈赤與阿巴亥之間的關係;其三,藉助努爾哈赤對於阿巴亥的厭惡,進而打擊、排擠阿巴亥的三個兒子。這些都是他在為自己順利繼承汗位所做出的的努力。

與此同時,告發阿巴亥對於德因澤來說,也是一次爭寵和提升地位的機會,在阿巴亥被努爾哈赤驅逐出宮後,德因澤的地位顯著上升,甚至獲得了與努爾哈赤“同桌共食”的待遇。

當然,從最終的結局來看,代善毫無疑問是這一事件的最大的受害者,畢竟這件事情成為他失去汗位繼承權的重要導火索。與此同時,代善的兩個兒子嶽託與薩哈廉也因為此,對於阿巴亥和他的三個兒子充滿了敵意,這也為日後,代善家族全力支援皇太極登基,埋下了深深的伏筆。

努爾哈赤的兒子代善,真的與阿巴亥有曖昧關係嗎?

阿巴亥與代善的“曖昧關係”,更多的可以看成是一種政治利益關係。

首先,阿巴亥希望同代善建立良好的關係,也是在為自己的兒子們謀求政治靠山。

前文中也說到了,此時代善是努爾哈赤確定的接班人,在努爾哈赤去世之後將要繼任成為後金大汗。在此情況下,阿巴亥主動與代善良好的關係,以確保自己的三個兒子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的生命安全,甚至可以透過代善獲得更好的發展。即便不是為了將來做打算,代善作為“四大貝勒”之大貝勒,坐擁兩紅旗的實力,能夠支援並且幫助他的三個兒子,也是她非常希望和期待的事情。

其次,阿巴亥不僅僅是在向代善示好,對於皇太極也有同樣的“送飯行為”。

努爾哈赤時期的“四大貝勒”,除了大貝勒代善,還有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以及四貝勒皇太極。阿敏、莽古爾泰,一個是努爾哈赤的侄子,一個是努爾哈赤的兒子,但是兩個人都是有勇無謀的赳赳武夫,政治前途並不明晰,所以阿巴亥果斷選擇了示好代善和皇太極,這也可以看出阿巴亥這樣結交“四大貝勒”的行為並不“單純”。

再次,這個時候的阿巴亥多少也開始有了自己的“野心”。

阿巴亥結交代善,與代善建立良好的關係,如果是代善即位,自己有了託付之人,如果代善沒有即位,那麼代善也會成為自己兒子們的支持者。不管怎麼樣,拉攏到了代善也就相當於有了強大的政治靠山,保證的自己以及自己三個兒子的安全,同時也要為保證未來的權勢地位。

努爾哈赤的兒子代善,真的與阿巴亥有曖昧關係嗎?

至於代善方面,與阿巴亥的“曖昧關係”,一方面是因為此時的阿巴亥只有三十歲出頭,容貌美豔,而代善對於處理與女人的關係,一直是他的“硬傷”,包括他對於繼妻的言聽計從以及對於林丹汗遺孀蘇泰太后的垂涎,都是如此;另一方面,則是代善政治眼光的侷限以及處理問題的不成熟,最終讓自己身敗名裂,痛失汗位繼承權。

努爾哈赤的兒子代善,真的與阿巴亥有曖昧關係嗎?

而最終,阿巴亥也只能落得一個被逼殉葬的結局。

《清太祖實錄》中,對於阿巴亥的殉葬有著這樣的記載:

“後饒丰姿,然心懷嫉妒,每致帝不悅,雖有機變,終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後為國亂,預遺言於諸王曰:“俟吾終,必令之殉。”諸王以帝遺言告後,後支吾不從。諸王曰:“先帝有命,雖欲不從,不可得也。”後遂服禮衣,盡以珠寶飾之,哀謂諸王曰:“吾自十二歲事先帝,豐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離,故相從於地下。吾二子多爾袞、多鐸,當恩養之。”諸王泣而對曰:“二幼弟,吾等若無恩養,是忘父也。豈有不恩養之理!”於是,後於十二日辛亥辰時自盡,壽三十七,乃與帝同柩。”

歷史上關於阿巴亥的殉葬也有著三種說法和推斷。

第一,阿巴亥確實是努爾哈赤下令殉葬的,但這卻與努爾哈赤將其託付給代善的旨意有所矛盾。

第二,是“四大貝勒”逼迫阿巴亥殉葬,阿巴亥只能自縊隨努爾哈赤而去。

第三,“四大貝勒”逼迫阿巴亥殉葬,阿巴亥不從,被皇太極用弓弦勒死了。

但是不管哪種說法成立,都與阿巴亥同代善此前的“曖昧關係”密切相關。

努爾哈赤的兒子代善,真的與阿巴亥有曖昧關係嗎?

努爾哈赤覺得他生前的時候阿巴亥和代善做的有點過分,因而自己臉上掛不住,所以讓阿巴亥殉葬,這有可能。

對於阿巴亥結交、討好“四大貝勒”的行為,暴露了其政治野心,引得了努爾哈赤和“四大貝勒”的警覺,進而讓其殉葬,也有可能。

而為了打擊阿巴亥的三個兒子,使其喪失即位資格,進而逼迫阿巴亥殉葬甚至直接將其絞死,也有這樣的記載和說法。

但是不管最終的原因是什麼,年僅三十七的阿巴亥只能以身死殉葬的結局收場,而她也成為了徹徹底底的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努爾哈赤的兒子代善,真的與阿巴亥有曖昧關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