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一掃六合的,為什麼偏偏是秦國

一掃六合,為何為秦?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橫掃六合以後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那麼為何在戰國七雄之中是秦最終勝利呢?

不錯,秦國是透過商鞅變法迅速富強,但是其他國家並不是作壁上觀的。在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從北邊的匈奴那裡學來了騎射的技術,趙國騎兵一度稱霸戰場。無獨有偶,魏國也任用吳起進行改革,魏武卒也一度縱橫疆場。

能一掃六合的,為什麼偏偏是秦國

能一掃六合的,為什麼偏偏是秦國

能一掃六合的,為什麼偏偏是秦國

能一掃六合的,為什麼偏偏是秦國

關於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資治通鑑》記載如是:

趙武靈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至代,北至無窮,西至河,登黃華之上。與肥義謀胡服騎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賢者察焉。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國人皆不欲,公子成稱疾不朝。王使人請之曰:“家聽於親,國聽於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議之也。制國有常,利民為本;從政有經,令行為上。明德先論於賤,而從政先信於貴,故願慕公叔之義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聞中國者,聖賢之所教也,禮樂之所用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則效也。今王舍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道,逆人之心,臣願王孰圖之也!”使者以報。王自往請之,曰:“吾國東有齊、中山,北有燕、東胡,西有樓煩、秦、韓之邊。今無騎射之備,則何以守之哉?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侵暴吾地,繫累吾民,引水圍鄗;微社稷之神靈,則鄗幾於不守也,先君醜之。故寡人變服騎射,欲以備四境之難,報中山之怨。而叔順中國之俗,惡變服之名,以忘鄗事之醜,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聽命,乃賜胡服,明日服而朝。於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騎射焉。

由此不難看出,趙國的改革是比較片面的,和商鞅變法近乎全面的改革比起來,儘管趙國軍事上短時間強大了,但是沒有強大的綜合國力作為支撐,也就不難理解為何還是會敗給秦國了。

再來看看魏國的吳起改革:

首先就是“明法審令”,實行法治。吳起總結了李悝在魏國變法的經驗,深知法治的重要性,故他在變法中制定法令,公佈於眾。為確立法治的權威性,吳起還採取“倚車轅”(《韓非子·內儲》)的辦法,即立一車轅,有能夠搬動的予以獎賞。

為使思想認識和輿論一致,還禁止縱橫家進行遊說,“破橫散從(縱),使馳說之士無所開其口”(《戰國策·秦策三》)。

減爵祿,進而廢除貴族世卿世祿制。

《淮南子·泰族訓》說:“吳起為楚減爵祿之令。”

《說苑·指武》說:“(吳起)均楚國之爵,而平其祿,損其有餘,而繼其不足。”

對無功勞的貴族及其後代,實行均其爵、平其祿政策,對立有軍功和其他有功人員,則授予爵祿,以解決分配不公,提高將士和新興封建勢力的積極性。

在此同時,進而廢除貴族世卿世祿制,“使封君子孫三世而收爵祿”(《韓非子·和氏》),即解決“封君太眾”的問題,“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史記·吳起列傳》) 。

“卑減大臣之威重”(《史記·蔡澤列傳》),整頓吏治。

吳起認為,“大臣太重”與“封君太眾”是楚國政治兩大弊端,故在廢除貴族特權的同時,又削弱大臣威權,“禁明黨以勵百姓”,禁止大吏結黨營私,獎勵百官盡忠守職,不超越所規定的權力。

同時,吳起還著手整頓吏治。

一是“塞私門之請,一楚國之俗”(《戰國策·秦策三》),杜絕權門請託之風,廓清吏治。

二是“使私不害公,讒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義不固譭譽”(《戰國策·秦策三》),要求官吏公私分明,言行端正,不計較個人得失,立志為變法的新興政權效力。

三是“罷無能,廢無用,損不急之官”,裁減冗官,選賢任能,罷除無能無用之輩。徙貴族於邊境,以實廣虛之地。

據《呂氏春秋·貴卒》載,吳起對楚悼王說:

“荊所有餘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王以所不足益所餘,臣不得而為也。”

加強軍事訓練,提高軍隊戰鬥力。

吳起變法“要在強兵,破馳說之言從橫者”(《史記·吳起列傳》),以“爭利於天下”(《說苑·指武》)。所以,在變法中,“禁遊客之民,精耕戰之士”(《史記·蔡澤列傳》),即注意耕戰並重,亦兵亦農,禁止丁民遊手好閒,不務耕作。

在此同時,收減百官和封君子孫的俸祿,以保證軍隊得到給養,加強訓練。

改“兩版垣”為四版築城法(《呂氏春秋·義賞》),提高了築城工程的質量,加強了郢都的建設。

那麼如此全面的改革,為何任然敵不過秦國呢?其實這裡的原因在於統治者了。商鞅和吳起的下場很類似,都是變法觸犯了貴族利益以後被殺。但是“商君雖死,卒行其法”,也就是說商鞅死了以後,其變法內容得到了保留,也就保證了秦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的一帆風順,反觀魏國,吳起死後,新發廢改,其封建化的程序走到一半就被迫停止了。所以說,秦掃六合,實質上是封建社會戰勝奴隸社會的必然。

赳赳老秦兮!秦起於西戎,而終霸中原,晉位華夏,這種進取精神,對於今日,依舊具有指導作用。

能一掃六合的,為什麼偏偏是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