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元帝晚年領導的對宋戰爭,是對南朝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

本文由作者紫薯愛歷史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明元帝統治時期,與南方的東晉、劉宋政權,雖有利害衝突,也不斷有摩擦發生,但在實力相埒,誰也吃不掉誰的大形勢下,他執行的是與之通好的政策。泰常七年(422年)五月,宋武帝劉裕死,明元帝欲乘其子劉義符新立,“大臣不附,國內離陰”之機,奪取河南劉宋的滑臺、虎牢、洛陽等地。

十月,明元帝以司空奚斤為統帥,大將公孫表為先鋒,率步騎2萬南渡黃河,直攻滑臺,打響了對宋戰爭的第一炮。十二月,明元帝親率大軍南巡至鄴,聲援奚斤等。同時,命大將叔孫建率6萬大軍,自平原渡河,東略劉宋青、充諸郡,從而在東線又開闢了一個新戰場。

明元帝晚年領導的對宋戰爭,是對南朝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

叔孫建統帥的東路軍,以略地為主,加之原東晉降將刁雍、司馬愛之、司馬季之等的協助,魏軍到處,“所向城邑皆潰”。叔孫建從泰常七年十二月奉命出兵,至次年四月主動撤軍,為時5個月,先後攻佔了劉宋青、充所屬的泰山、高平、金鄉、濟南、臨淄等地。奚斤統帥的西路軍,以攻城為主,雖然最後攻佔了滑臺、洛陽和虎牢等地,但戰鬥非常艱苦,魏軍損失十分慘重。

奚斤發兵之前,明元帝曾主持召開過一次商討伐宋的大臣會議,中心議題是:“先攻城也,先略地也?”白馬公崔浩主張先略地。他的理由是:“南人長於守城,符氏攻襄陽,經年不拔。今以大國之力攻其小城,若不時克,坐損軍勢,敵得徐嚴而來。我怠彼銳,危道也。不如分軍略地,至淮為限,列置守宰,收斂租谷。滑臺、虎牢反在華北,絕望南救,必沿河東走。若或不然,即是囿中之物”。由於統帥奚斤,先鋒公孫表都堅持“先圖其城”,崔浩先略地的正確意見被否定了。

明元帝晚年領導的對宋戰爭,是對南朝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

當時,劉宋的滑臺守將是東郡太守王景度,虎牢的守將是司州刺史毛祖德,洛陽的守將是河南太守王涓之。除王涓之於泰常八年(423年)正月棄城逃走,魏將於慄碑得以順利佔領洛陽外,魏軍攻取滑臺、虎牢都付出了沉重代價。奚斤、公孫表,率軍渡河先攻滑臺,由於王景度堅守,毛祖德又派司馬翟廣等將步騎三千去支援,奚斤、公孫表久攻滑臺不下,急向平城求援。明元帝又氣又急,一面下詔斥責奚斤等,同時,親率5萬大軍南下支援。

奚斤、公孫表等,在明元帝所率大軍的後續支援下,用了1個月時間,才攻克滑臺。奚斤、公孫表攻打虎牢更為艱苦。由於毛祖德率領軍民協力固守,雖然叔孫建率領的東線軍也參加了攻城戰鬥,無日不戰,輪番強攻,仍使魏軍耗時長達200天;最後,魏軍是在守軍遭受飢渴、瘟疫、戰鬥傷亡,致使人員傷亡殆盡,完全喪失了戰鬥力的情況下才攻佔虎牢的。

明元帝晚年領導的對宋戰爭,是對南朝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

在攻打虎牢的戰役中,不計戰鬥傷亡,魏軍僅“疫死者,亦十二三”。另外,也是在這一戰役中,毛祖德用反間計,使明元帝殺死了其先鋒大將公孫表。總之,由於奚斤等堅持先攻堅城,致使西線作戰的魏軍遭到慘重損失。後來太武帝反擊劉宋時記取了這一教訓。明元帝晚年領導的這次對宋戰爭,是北魏進入中原後,與南朝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並且取得了勝利。

攻佔了劉宋的滑臺、虎牢、洛陽三鎮和青、充、豫三州所屬的一些郡縣,使北魏的疆域擴充套件到黃河以南。為了鞏固新佔領區,明元帝給各地都選派“守宰以鎮撫之”。有些官吏在轄區是很有政績的。如於慄碑被委任為豫州刺史,鎮洛陽。因洛陽“久為邊裔,城闕蕭條,野無煙火。慄禪刊闢榛荒,勞來安集。德刑既設,甚得百姓之心”。明元帝為北魏疆域的擴大和鞏固做出了貢獻。

明元帝晚年領導的對宋戰爭,是對南朝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

泰常末年,明元帝因“服寒食散,頻年藥發,災異屢見,頗以自憂”。但他沒有像其父道武帝那樣在病痛和災異面前,動輒殺人,而是和崔浩、長孫嵩等大臣共商解除憂慮的辦法。泰常七年(422年)初,明元帝密遣中使問白馬公崔浩曰:“屬者日食趙、代之分。朕疾彌年不愈,恐一旦不諱,諸子並少,將若之何?其為我思身後之計!”

明元帝憂慮的是:他一旦病死,北魏的大權將交由誰來掌管?崔浩為明元帝分析說:“自聖代龍興,不崇儲貳,是以永興之始,社稷幾危”。要想避免皇帝死後,宗親、權貴爭奪皇權的爭鬥,就“宜早建東宮。選賢公卿以為師傅,左右信臣以為賓友,入總萬機,出撫戎政”。即應該早定太子,並選拔賢臣對太子進行教育,讓太子及早參與軍政大事,使其在實踐中得到鍛鍊,從而早日成才。他認為只有這樣,皇帝健在,“可以優遊無為,頤神養壽”;皇帝一旦病死,由於“國有成主,民有所歸,奸完息望,禍無自生矣”。

明元帝晚年領導的對宋戰爭,是對南朝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

明元帝有皇子7人,究竟立哪一個皇子為太子?長子拓跋燾,時年15歲,杜貴嬪所生;次子拓跋丕,慕容夫人生。史載“樂平王丕,少有才幹,為世所稱。太宗以丕長,愛其器度,特優異之。”其他五子年齡更小。據高允所著《旅論》載:“昔明元末起白臺,其高二十餘丈,樂平王嘗夢登其上,四望無所見。王以問日者董道秀,笨之曰:‘大吉’。王默而有喜色。”

這些材料說明,拓跋燾雖是長子,而拓跋丕卻為明元帝偏愛,拓跋丕當時也有稱帝的慾望和野心。其才幹既“為世所稱”,必然大有擁護支持者。在立哪個皇子為太子的問題上,崔浩認為:“立子以長,禮之大經”,若廢長立幼,“倒錯天倫,則召亂之道也。”明元帝又徵詢宰執大臣長孫嵩的意見,長孫嵩也認為:“立長則順,置賢則人服;燾長且賢,天所命也。”明元帝採納了崔浩和長孫嵩的建議,當年五月,就做出了立長子拓跋燾為太子,並臨朝聽政的重大決定。

明元帝晚年領導的對宋戰爭,是對南朝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

同時,明元帝選拔或有功德,或有智謀,或有才能的長孫嵩、奚斤、安同、崔浩、穆觀、丘堆等六人為太子的輔弼大臣;選拔“忠謹恭勤”的劉潔、古弼、盧魯元“給侍東宮,分典機要,宣納辭令”。明元帝把太子拓跋燾的執政班子組成後,憂慮解除了。他曾高興地對侍臣說:“吾與汝曹巡行四境,伐叛柔服,足以得志於天下也”。太子臨朝執政後,明元帝見太子聰明,有大度,群臣或有所疑,向其奏請,他則說:“此非我所知,當決之汝曹國主也。”

明元帝立太子後,又活了一年半時間,在此期間,他除了親自主持對劉宋的戰爭外,一般政務都由太子處理。就連商討伐宋戰略的戰前會議,也是由他和太子共同主持的。明元帝放手讓權的做法,鍛鍊了太子處理軍國事務的能力,樹立了太子的威信。他活著時,避免了政出多門,給一些奸邪之徒橫生事端的可乘之機;他死後,太子順利繼承皇位,政局穩定。

明元帝晚年領導的對宋戰爭,是對南朝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

明元帝立長子拓跋燾為太子,結束了代、魏君主“不崇儲貳”的歷史,標誌著北魏儲君制的確立。而“宜早建東宮”之議,又出自漢族官僚崔浩和鮮卑貴族長孫嵩之口,明元帝又能採納,說明當時在如何對待皇權順利交接這一重大問題上,北魏當政的漢族和鮮卑族統治階級的觀點是一致的,這有利於北魏政權的穩定和鞏固。

參考資料:史記

圖片來源於網路,本文系作者紫薯愛歷史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