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很有用的一首詩,教你如何看清一個人,值得一讀再讀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這句話很多人都聽過。

但多數人不知道的是唐代有著“詩魔”之稱的白居易也曾寫過類似意思的一首詩。

這首詩便是

《放言五首·其三》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白居易很有用的一首詩,教你如何看清一個人,值得一讀再讀

這首詩寫於公元815年,當時的白居易因為上書朝廷請求追捕刺殺宰相武元衡的兇手,而得罪了當時的權貴,被陷害貶為江州司馬。

在貶謫途中,想起五年前的好友元稹寫的五首《放言》,“眼前仇敵都休問,身外功名一任他”,當年的元稹也是因為得罪權貴被貶出京都。

如今白居易也步了好友的後塵,一時感慨萬千,於是便寫下了五首《放言》,也有應和好友之意。

而這其中的第三首算是最有用的一首詩,教人如何看清一個人,值得一讀再讀。

白居易很有用的一首詩,教你如何看清一個人,值得一讀再讀

詩歌開頭便提出要贈給元稹一個方法,來解疑,不是一般所言的占卜術。

那麼到底是什麼呢?詩人沒有明說,而是舉了兩個例子:試玉和辨材。

真正的玉可以經過三天三夜的炙烤,而棟樑之材則需七年之後才能辨別。

詩歌到了此處,詩人用來“決狐疑”的法子已經不言而喻了:時間。

接著他又舉了兩個反面例子,周公和王莽。

周公曾因百姓的流言蜚語而飽受爭議,王莽在沒篡位之前是何等的謙恭。

如果他們早早地便去世了,那麼他們的真面目將永遠被埋沒。

白居易很有用的一首詩,教你如何看清一個人,值得一讀再讀

整首詩來看,有論點論據論證齊全,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詩歌所表達的意思與“日久見人心”有異曲同工之妙。

其實白居易寫這首詩的最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激勵元稹,他們都是為奸人所陷害,但在白居易看來無論是堅貞之士還是棟樑之才,都需要經過磨練,他希望元稹可以振作起來,因為時間會證明一切。

詩歌中提到的周公和王莽便是最好的例子。

白居易很有用的一首詩,教你如何看清一個人,值得一讀再讀

周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

武王伐紂,建立周朝後沒多久便因病去世。

他在臨終前將幼子成王和新朝託付給了弟弟周公旦,相當於後世的“攝政王”。

當時有人嫉妒周公旦的權勢,便四處散播留言說他要篡位。

很多不明真相的人曾信以為真,但時間證明,周公旦是個忠孝仁義之輩。

他在周朝穩定,成王長大後,便還政於他,無論是當時的臣民還是後世之人提到周公旦都不得豎大拇指,他成了後世賢臣的榜樣。

白居易很有用的一首詩,教你如何看清一個人,值得一讀再讀

而王莽則恰恰相反。

他是西漢元帝皇后王政君孃家的侄子,父兄早逝,靠著伯父一家過活。

當時的王家人因王政君的關係,大都囂張跋扈,為非作歹,只有王莽謙恭有禮,頗具君子風度。

但是誰也沒有想到這不過是他偽裝的表象,最後恰恰就是這樣一個謙恭守禮的所謂君子一舉滅亡了西漢,建立了新朝,史稱“王莽篡漢”。

如果當初周公旦在還政之前便去世,那麼也許關於他意欲篡位的流言就不會消散。

而同樣的王莽若是死於篡漢之前,那麼留給世人的印象便是“謙謙君子”。

白居易很有用的一首詩,教你如何看清一個人,值得一讀再讀

所以說,時間才是最好的照妖鏡,是人是鬼,一照便知。

而這也是白居易所要告訴好友元稹的道理,他希望好友能夠重新振作,經受住考驗,時間可以辨別一切真偽。

而這樣深刻的道理,放在今天同樣適用。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真也好,假也罷,善也好,惡也罷,時間總會讓我們看清一個人,告訴我們真相。

注: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