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孔融之死窺漢末政治,原來曹操殺孔融,背後還有這麼一層原因!

孔融是東漢末年一位傑出的人物,孔子的二十世孫,身為建安七子之一,在文學上面有著極其顯著的成就。這樣一位名士,他被曹操殺死的原因,可並不是史書上說的那麼簡單。

袁紹欲除,曹公不允

《三國志·魏書》中有記載:袁紹宿與故太尉楊彪、大長秋梁紹、少府孔融有隙,欲使公以他過誅之。

袁紹與孔融之間不合,曾經想要讓曹操伺機將其殺死。但是曹操認為現在正是人與人之間相互猜忌的時期,如果殺掉孔融,會讓天下人都望而卻步,轉投他處。於是並沒有聽從袁紹的建議,由此袁紹也對曹操有了怨恨之心。

裴松之在後來對三國志作註解時,也對孔融之死表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曹操一開始說不殺孔融,但是後來還是將其殺了,所以曹操是一個言行不一的人。

但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如果說曹操言行不一,那麼曹魏勢力也不會有眾多豪傑前去投奔。孔融的死亡時間,是曹操在官渡之戰消滅袁紹後,南下進攻荊州劉表的時候。

由孔融之死窺漢末政治,原來曹操殺孔融,背後還有這麼一層原因!

孝治天下,儒分清濁

在東漢末年這個時期,朝廷在選拔人才上採用“郡察孝廉,州舉茂才”的察舉制度,但在實際過程中,卻有不少濫竽充數的人。這些人大多都是世家子弟,透過家族的關係,或者以金銀賄賂來獲得每年的名額。甚至鬧出了州郡察舉上去的秀才沒讀過書,孝廉逼走父親的笑話。

而且東漢時期特別注重天下名士對一個人的評價,袁紹怕被許劭說自己的壞話,於是遣散追隨的眾人,獨自乘車前往當時許劭所在的郡縣;曹操也是在得到許劭評價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後才聲名遠傳。

孔融是孔子後代,在其少年時期,便顯露出異於常人的才華,而且更是有名的大孝子,同他的母親和兄長爭著承擔死刑,出身、才能和孝順,恰恰是當時人們所看重的幾樣標準,為孔融贏得了極好的名聲。

東漢的儒家又分為清派和濁派,濁派主要是那些宦官、奸臣,雙方之間的爭鬥非常激烈,為了保持自己的好名聲,孔融這樣的清派是堅決不會同濁派來往,若是扯上了一點關係,就會受到清派其他士人的排擠。

黃巾之亂爆發後,孔融認為百姓之所以起義反叛,主要在於沒有做好人們的教育工作,於是他修復城池,建立學校,挑選賢能的人才。只不過此時的東漢已經分崩離析,這種做法沒有辦法取得顯著的效果。

由孔融之死窺漢末政治,原來曹操殺孔融,背後還有這麼一層原因!

毫無建樹,賣弄文字

曹操的父親過繼給了宦官曹騰,曹操也被打上了濁派的標籤,像清派的袁紹、孔融這些人,自然是不肯為曹操效力,曹操只能尋求荀彧這樣的濁派幫助自己。

清派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堅決維護漢朝的統治,但這些文人又自作清高,認為濁派不會想著光復漢室,只想取而代之。東漢當時除了四世三公的袁氏之外,同一地位的還有楊氏,楊修就是楊氏子弟。身為清派的楊修,自然不肯為曹操效力。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後”,來到曹操麾下,只是非但不出謀劃策,反而還經常擾亂軍心,後來曹植同曹丕之間的爭鬥也有他的身影,所以曹操才要殺他。

同為清派的孔融,自然也是要和曹操唱反調,不懂變通的他嘲諷曹操制定的禁酒令,賣弄文字說:

天有酒旗之星,地列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故堯不飲千鍾,無以成其聖。且桀紂以色亡國,今令不禁婚姻也。

那麼當時曹操又為什麼要制定禁酒令呢?記載中說“年飢兵興”,正是因為當時正鬧饑荒,又沒有辦法削減軍隊,為了節約糧食,曹操才下令禁止釀酒。

由孔融之死窺漢末政治,原來曹操殺孔融,背後還有這麼一層原因!

拉幫結派,顛倒黑白

官渡之戰時,孔融認為袁紹地廣兵強,手下又有田豐、許攸這些名士為之出謀劃策,審配、逢紀在內輔佐,大將顏良文丑更是勇冠三軍。荀彧為其一一解惑,說道:“袁紹雖然士兵眾多,但是軍紀不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這兩人留著後方,若是許攸家人犯法,必定不能放縱,而要是抓獲許攸的家人,那許攸肯定會叛變袁紹。至於顏良、文丑,匹夫之勇而已。”

後來官渡之戰的發展果然同荀彧的分析一樣,以曹操的勝利結束。文章開頭已經說了袁紹和孔融之間是有仇怨的,那孔融自然不是擁護袁紹才對其那麼推崇,這也證明這些清派的想法是沒辦法進行實戰的。

曹操後來多次針對這些清派下達法令,比較出名的就是“治平尚德行”,大意是說並非不要德行,而是安定的年代才能講德行,現在處於戰亂年代,實行法治是必須的。

還有一道法令比較有意思,令中曹操強調不能拉幫結派,就是在暗示那些不幹正事,經常聚集在一起評論別人是非的清派人士。而且還舉了幾個例子說明:“一人本沒有兄長,卻被說和自己的嫂子私通;還有一人娶了三個孤兒,卻被說私下毒打她們的母親。”這種現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那些喜愛沒事評價別人的清派最先發起的,漢朝察舉制度本意是好的,一開始的時候也確實能夠為朝廷吸納真正的人才,只是到了漢末的時候已經完全變了味道。

由孔融之死窺漢末政治,原來曹操殺孔融,背後還有這麼一層原因!

真正讓曹操起了殺心,並付之行動的原因是在打敗袁紹之後,曹操佔據了冀州,為了安撫百姓施行儒家的教化之道,但是孔融竭力阻止曹操的政策,言辭激烈地四處宣傳反儒家的思想。

曹操執政時推行唯才是舉,不拘一格降人才,孔融之死不只是因為他不願意和曹操合作,若是說兩人私下裡有恩怨,那張繡殺了曹操的兒子和大將,後來不也得到了曹操的重用。更多的是這些自喻清派的文學家們,只會空談朝政不說,還要阻撓國家的治理,也證明了清派儒生不懂變通,不適合東漢末年的戰亂時代。

參考文獻

《三國志》

《孔融之死與漢末政治》——白水河

-作者-

百川,願作一介撰史人,筆盡中華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