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提出的"小國寡民",看起來不現實,其實後世一直在使用

對於理想社會的想象,是所有先哲們共同思考的一個問題。

什麼樣的社會形態,才是最好的社會形態?古人很早就已經開始進行了想象。古人提出了“大同社會”這個詞,認為“大同社會”,就是最好的社會形態。但是,究竟什麼才叫做“大同社會”,卻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模本。

老子提出的"小國寡民",看起來不現實,其實後世一直在使用

有人認為,堯舜時代算是一種大同社會。但是堯舜時代物質財富嚴重的短缺,別的不說,就這一點,就不能說“大同”。如果“大同”就是大家一起貧窮的話,這實在沒有什麼意思。

後代的農民起義者們,每次在起義的時候,都會提到“平均地權”或者“均貧富”或者“均田免賦”這樣一些想法。但是,這種想法,有一些模模糊糊的“大同”的影子。不過,就這一點,其實就是辦不到的。

陶淵明寫過《桃花源記》。在陶淵明的這篇文章裡,講到了“大同社會”,裡面是一個沒有戰爭也沒有等級差別的社會。但是最後,連陶淵明自己都否定了這個社會。這就表明,這樣的社會是根本不存在的。

孔子是對理想社會進行了最大關注的人。孔子的理想社會,就是西周初年,在周禮規範下的分封制社會。孔子要求人們要“克己復禮”,他一直在試圖恢復那時候的社會形態。但是很明顯,孔子的做法是失敗的。既然那樣一個社會,最終變成了春秋戰國的樣子,這也就說明,就算孔子真能讓社會重新回到西周初年。往下發展,遲早又是一個春秋戰國。

當時對理想社會進行想象的,還有老子。老子曾經提出過“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這種“小國寡民”社會模式。老子認為,只有社會進入了小國寡民,才不會引起戰爭和殺戮,因為小國寡民就沒有能力這麼幹。

老子提出的"小國寡民",看起來不現實,其實後世一直在使用

現在我們提到子講的“小國寡民”社會形態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很好笑。因為老子所講的這種社會,是不可能實現的。

中國向來是一個大一統的社會結構,只有大一統的天下,才是一個穩固的天下,小國寡民是不可能存在的。就算我們能夠對天下進行重新洗牌,把國家劃分成很小很小的部分,但是也並不能排除紛爭。

因為所遇的社會,都是階級社會,都是建立在少數人依靠暴力,佔據大多數人財富的基礎上的。既然這少數統治者,能夠佔領國內的財富,當然就會去佔領別的國家的財富,所以暴力紛爭總是會產生的。雖然是小國,發展起來,不是也成為大國了嗎?

西周初年所分封的就是小國,後來不是也變成大國了嗎?

所以,我們會覺得老子的相像,似乎有些可笑。

老子提出的"小國寡民",看起來不現實,其實後世一直在使用

不過,如果我們這樣來理解老子,可能理解錯了。

事實上,老子的這種思想,並不是沒有意義的,反而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後世一直就在努力實現小國寡民,為什麼這麼說呢

舉個例子,比如漢武帝所採用的“推恩令”,其實就是一種在大一統模式下的“小國寡民”化。漢朝初年的時候,是由幾個大的藩國組成的,漢武帝把這些藩國分得很小,就是在實現小國寡民。只要變成小國寡民了,這些藩國就沒有力量和中央政府對抗,國家就能夠保持太平了。

除了在地方上實現小國寡民以外,中央也在努力實現小國寡民。

在朱元璋之前,朝廷是掌控在一個或者幾個宰相手裡的。宰相的權力是很大的。宰相的權力很大,也就意味著他們會對皇帝的權威形成挑戰。所以,朱元璋就把宰相這個職位廢了。朱元璋廢掉宰相,也就是實現中央權力的小國寡民。只要權力分得夠細夠小,朝臣的力量就不會很強大,就不會對皇權構成衝擊。所以我們看到,雖然明朝後來出現非常多的大臣之間的權力紛爭,但是皇權一直非常穩固,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朝中卻並沒有任何變故,這就是小國寡民的好處。

可以說,老子的小國寡民思想,一直就是後世在努力實現的社會模式。不過,這是建立在大一統皇權基礎上的小國寡民。不知道老子知道他的思想,以這種方式在後世出現的時候,他會怎麼想。

(參考資料:《先秦諸子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