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文物 | 西周大盂鼎

“鼎”是古代一些地方古人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是古代重要青銅器物種之一。大盂鼎高101。9釐米,口徑77。8釐米,重153。5千克。銘文291字,記載了周康王在宗周訓誥盂之事,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看見文物 | 西周大盂鼎

西周大盂鼎

楊曉君

大孟鼎系清道光初年出土於陝西椰縣禮村,先後為當地鄉紳郭氏、縣令周廣盛以及左宗棠、潘祖蔭等所有,1951年潘氏後人潘達於女士將其捐贈予上海博物館,1959年入藏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而另一尊同為盂所鑄之鼎,形制略小,習稱“小盂鼎”,器上銘文涉及西周與鬼方之間的戰事,但此器在輾轉收藏的過程中已不見蹤跡,僅於著錄中儲存銘文拓本。

大盂鼎器壁較厚,立耳微外撇,折沿,斂口,腹部橫向寬大,壁斜外張、下垂,近足外底處曲率較小,下承三蹄足。器以雲雷紋為地,頸部飾帶狀饕餮紋,足上部飾浮雕式饕餮紋,下部飾兩週凸弦紋,是西周早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式樣,雄偉凝重。

器內壁鑄銘文19行291字,記述了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冊命貴族盂之事。

看見文物 | 西周大盂鼎

大盂鼎內壁 圖片來自網路

銘文載康王向盂敘述周文王、周武王的立國經驗。認為文王、武王得以卓越的業績立國,主要是由於其臣屬從不酗酒,每逢祭祀,認真、恭敬,而商王的亡國教訓就在於沉迷於酒。由此告誡盂要效法祖先,忠心輔佐王室,並賞賜盂、命服、車馬、邦司、庶人等。盂在銘文中說明作此鼎也是為了祭祀其祖父南公。大盂鼎銘文是史家研究周代和周王與臣屬關係的重要史料,一向為史學家所重視。

其書法體勢嚴謹,字形,佈局都十分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備,具有端嚴凝重的藝術效果。開《張遷碑》《龍門造像》之先河。以書法成就而言,大盂鼎在成康時代當據首位,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大盂鼎銘文屬西周早期金文,書法體勢嚴謹,結字、章法都十分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備、端嚴凝重,雄壯而不失秀美,佈局整飭中又見靈動,並達到了十分精美的程度,通篇文字佈局規整,書風凝重,是西周前期金文的代表作。加之器形巨大,造型端莊堂皇、渾厚雄偉,故作品更呈現出一種磅礴氣勢和恢弘的格局,從而為世人所矚目。

責編:賈亭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