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與天妃

天妃是護海女神,一直為歷代航海者所祭祀,自宋以來,歷代統治階級都利用天妃為自己的政權服務。鄭和下西洋時天妃更加受到褒揚,其影響更為深遠,天妃宮是古代祭海的中心,也是古代船工娛樂的場所,廟中的建築、壁畫、碑刻、船模等,集中反映我國古代社會經濟、文化貿易往來,海外交通等資料,是研究歷代經濟、海外交通史、航海史、科學技術史和民俗學的珍貴資料。正如王振鐸先生所指出的“宣傳天后宮的作用與保護其遺址,不僅是文物保護工作者義不容辭的義務,也是沿海人民及各級政府應盡的責任”。?希望大家都重視保護天妃宮和宣傳天妃宮的作用。

古代人們駕著木船,憑藉自然風力,依靠信風航行,海上風雲變幻莫測,經常有遭到風浪而葬身大海的危險,航海的安全成為航海者的一個主要問題。當時對天時的變化不能完全掌握,於是就把希望寄託於神靈的保佑。

鄭和所處的明代,中國的造船技術比以前更加進步,航海經驗更加豐富。但在海上航行仍然經常受到風浪的襲擊而船沉人亡,祈求神靈保佑是他們完成下西洋的精神支柱。鄭和既乞求伊斯蘭教和佛教的保佑,也乞求海神天妃的保佑。

天妃姓林,名默,莆田湄洲嶼人,生於北宋隆元年(960年),長於海邊,從小學會游泳。有一次遇大風船翻,她奮不顧身救起父親,找回兄長屍體,此事頗為人們所稱讚。她經常為老百姓行醫看病,在海上搶救遇險的漁民,相傳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她昇天為神。

世代以漁業為生的湄洲嶼人民,經常在海上遇到風險,他們相信林默的神靈在海上保護他們,每當遇到風險,只要高聲呼喚媽祖的名字,她就會趕來救援。天聖年間在她的故鄉湄洲嶼首先建祠敬奉媽祖。慶元二年(1196年)在當時主要對外貿易港口泉州建立天妃宮。南宋首都杭州市舶司側也建順濟聖妃廟,祀奉天妃。沿海各地的漁民和航海者,把媽祖奉為海上保護之神,北起丹東、營口、秦皇島、天津、南京、上海、寧波、直至廣州、北部灣都陸續建起天妃宮,臺灣全島有天妃宮四百餘所。內地也有天妃宮,如江西景德鎮、貴州鎮遠等。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尼、越南等地有天妃宮。海神天妃的影響範圍之廣可見一斑,這說明我國不僅是一個內陸國家,同時也是海洋國家。

海神天妃不但得到航海者的祀奉,而且受到統治階級的封號褒揚。宣和五年(1123年)封順濟夫人,紹熙元年晉封妃爵。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封天妃,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敕封天后,道光十九年(1839年)封天上聖母。宋朝宣和五年至開慶元年(1259年)136年中晉封13次。宣和四年(1122年)路允迪使高麗,中流震風,八舟七溺,獨路所乘神降於檣,安流以濟,還奏聞賜順濟廟號。此後凡從海路出使的都要到天妃宮祀祭,並且在使船上敬奉天妃。嘉靖十一年(1532年)給事中陳侃及行人高澄奉命使琉球,所乘之船“舟後作黃屋二層,上安詔敕,尊君命也。中供天妃,順民心也”1。使臣登舟必先迎請天妃,奉祀樓上,而以拏公從祀。鄭和奉命使西洋所乘寶船是否作黃屋供天妃,史書雖無明載,但從鄭和虔誠崇奉天妃看來,應該會有的。

據《天妃之神靈應記》碑記載:“而我之雲帆高漲,晝夜星馳,涉彼狂瀾,若履通衢者,誠荷朝廷威福之致,尤賴天妃之神護佑之德也”。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蹟碑》所載亦同。他們認為鄭和七下西洋能在海上平安航行主要靠朝廷的威福和天妃的保佑。

天妃是如何保佑鄭和在海上航行的呢?據上述兩碑銘記“溟渤之間,或遇風濤,即有神燈燭於帆檣,靈光一臨,則變險為夷,雖在顛連,亦保無虞”。羅懋登《西洋記通俗演義》對此描述得更為詳細。鄭和率舟師在大海中航行經常遇到風浪,在生死攸關的時刻,天氣突然變化,風平浪靜,因此認為是天妃護佑的結果。

鄭和下西洋行前沿途要祭祀天妃,平安歸來後要酬謝天妃:

鄭和使古裡、滿刺加還,言神多感應,永樂五年(1407年)新建南京龍江天妃廟成,遣太常寺少卿朱焯祭告。

永樂七年(1409年)鄭和第三次下西洋,內官尹璋往榜葛刺國公幹,禱神求顯應。遣鄭和與太常寺卿朱焯詣湄山致祭,加封天妃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賜廟額曰:“弘仁普濟天妃之宮”,歲以正月十五日,三月十三日遣官致祭,著為令。

永樂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御製《南京弘仁普濟天妃宮碑》,對天妃護佑“遣使敷宣教化於海外諸番國”加以褒揚。此碑立於南京天妃宮內。

永樂十七年(1419年)九月鄭和第六次下西洋歸來後,為了報答天妃護佑之功,重修天妃宮於南京儀鳳門外。

宣德五年(1430年)鄭和出使西洋,舟師泊於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祠下,思昔數次皆仗神明護佑之功,修飾天妃宮,鄭和勒《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蹟碑》昭示永久,並植西域海棠。

湄洲嶼為天妃升化之地,也是最早建天妃宮的地方之一,鄭和屢次到湄洲天妃宮祈求天妃護佑,永樂七年鄭和第三次奉使途經福建時,奉旨到湄山致祭天妃,永樂間,“中貴人三保者下西洋,為建廟宇海上,大獲徵應”2,宣德六年(1431年)鄭和等率領興平三衛指揮千百戶並府縣官員詣湄嶼買辦木石,修整廟宇。3

福建長樂是鄭和下西洋拋錨的據點和活動基地,正如鄭和在《天妃之神靈應記》所說:“長樂南山之行宮,餘由舟師累駐於斯,伺風開洋”。鄭和停泊長樂據史料記載有:“永樂三年(1405年)六月命鄭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自蘇州劉家港泛海至福建,後自福建五虎門揚帆”?。永樂七年(1409年)“自太倉劉家港開船,十月到福建長樂太平港泊、十二月福建五虎開洋”?,永樂十年(1412年)“自福建福州長樂縣五虎門開船”?宣德六年“駐泊茲港(長樂)等候伺風開洋”?。

鄭和在長樂太平港五虎門停泊的目的是:等候風信,休整、增補舟師、雜役,武裝官兵,檢查維修船舶,補充給養和賞賜之物,另外一個目的就是祭海神。永樂十三年(1415年)鄭和等奏建長樂南山行宮、天妃廟、三清觀以為官軍祈報之所。還於宣德六年(1431年)立《天妃之神靈應記》碑於長樂天妃宮,以貽永久。

泉州為鄭和下西洋所經之地。永樂五年(1407年),奉使西洋太監鄭和責令福建守鎮官重修泉州天妃廟,自是差遣內官及給事中、行人等官出使琉球、暹羅、爪哇、滿剌加等國,以祭告為常。

隨鄭和下西洋的官軍因受天妃庇護回到駐地也立天妃宮,如福建邵武雖在內地,但永樂間邵武衛官軍從徵西洋,舟楫顛危,賴神以濟,歸因立廟?。

鄭和屢次祭祀天妃,修建天妃宮,把它下西洋的經過立碑於天妃宮,這是因為:一、海神天妃是當時航海家的精神支柱,二、是順從下西洋的水手和兵士等眾人信仰海神天妃的心理,仰求神佑,以輔人力,以達到民眾對下西洋活動的支援。

註釋:

陳侃:《使琉球記》

《湄洲嶼志略》卷1,《山川》

《鄭和下西洋資料彙編》

《明史·鄭和傳》

《星槎勝覽》

《瀛涯勝覽》。

《天妃之神靈應妃》

《嘉靖邵武府志)卷10,《祀典》。

王振鐸:《必須加強對天妃宮的保護工作》,《文物工作》1985。1

(原載《鄭和下西洋文選(1905-2005年)》海洋出版社2005年)

本文選自泉州歷史文化中心叢書《李玉昆文史類稿》

泉州歷史文化中心

N E W? ?A R R I V A L

鄭和下西洋與天妃

鄭和下西洋與天妃

《泉城》是距今百年左右的三本有關泉州的英文書籍的漢譯本叢書,一共三冊,泉州歷史文化中心出版。

《刺桐雙塔》(古斯塔夫·埃克、保羅·戴密微 著 /林雱?姚鳴琪 譯)是一部至今還無人企及的研究泉州東西塔宗教文化、建築、藝術的學術專著。《泉水之城》(安妮·鄧肯 著/ 周若蘅 譯)、《中國傳奇》(坎貝爾·布朗 著/ 顏瑋珏 顏瑛瑛 譯)則是近代中西文化碰撞和交流融合中逗留過泉州的兩位文化先行者的經歷與觀察記錄。百年回望,還值得今人深長思之。

研究文化,尤其是如泉州這樣作為中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極為重要的港口城市的多元文化,很需要有開闊的國際視野。文化總是在人類大空間的聚合運動中積累和發展。水平傳播不變論說很難解釋世界上雙文化衝突、並存、融合的歷史現象。唯其如此,國人在尋找和翻檢塵封已久的文化載籍時,不憚於認識思維上差異的鴻溝而敢於跨越且堅守我們民族文化的主流意識。因此,相信透過這三本書,我們可以充滿自信地穿越歷史的風雲,看到一個城市、一個時代的過去,看到它進步的必然--有憂鬱的鄉愁,也有永遠不泯的家國情懷。

鄭和下西洋與天妃

泉州歷史文化中心原創內容

如需轉載,請聯絡我們獲得版權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