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的《正氣歌》解讀:將宋代的氣節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

1276年,杭州被攻陷,南宋滅亡。但是南宋的殘餘勢力還未放棄抵抗,他們輾轉江南各地,一直到廣東崖山。文天祥就是其中的一位,著名的《過揚子江》、《過零丁洋》、《金陵驛》等著名的詩篇就是寫在這個過程中。1278年,文天祥在廣東海豐兵敗被俘,第二年被押解至元大都(北京),在獄中長期關押,但始終沒有投降。1281年,他在獄中寫下了《正氣歌》,成為了其代表作中的代表作。此詩能夠反映出南宋文人的氣節精神,反映了當時理學的影響頗深。

一,什麼是氣節

宋朝時期,理學家們將佛教、道家的理論引入了儒學,完成了儒學的復興。而宋代的理學家尤其重視的是儒學中的氣節精神。所謂的氣節,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高尚的品格。孟子曾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種精神就是氣節,孟子稱為“浩然之氣”。

餘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廣八尺,深可四尋。單扉低小,白間短窄,汙下而幽暗。當此夏日,諸氣萃然:雨潦四集,浮動床幾,時則為水氣;塗泥半朝,蒸漚歷瀾,時則為土氣;乍晴暴熱,風道四塞,時則為日氣;簷陰薪爨,助長炎虐,時則為火氣;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時則為米氣;駢肩雜遝,腥臊汗垢,時則為人氣;或圊溷、或毀屍、或腐鼠,惡氣雜出,時則為穢氣。疊是數氣,當之者鮮不為厲。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間,於茲二年矣,幸而無恙,是殆有養致然爾。然亦安知所養何哉?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彼氣有七,吾氣有一,以一敵七,吾何患焉。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作正氣歌一首。——《正氣歌》的序

文天祥將這種浩然之氣叫做“正氣”。他在序中介紹了當時獄中有各種水氣、水氣、日氣、火氣、人氣、米氣,混雜起來就演變為了“或圊溷、或毀屍、或腐鼠”的惡氣,穢氣。文天祥則認為自己有一身浩然之氣,可以抵禦一切的歪風邪氣。這裡用到了比擬的手法。在詩歌的第一句,就對“浩然之氣”進行了描寫,說他充滿整個宇宙,可以幻化為各種形態,只有在危難之時才會顯現出來。

文天祥的《正氣歌》解讀:將宋代的氣節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氣節表面上是個人的修養水平,實際上也和國家民族息息相關。因為儒學就是一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北宋初期的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就是這種兼濟天下的體現。

文天祥的《正氣歌》解讀:將宋代的氣節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

儒學講究的兼濟天下主要有兩個物件,一是民,二是君,合起來就是江山社稷。這都是從忠君思想發展而來的。雖然忠君思想自古就有,但是從未像宋代這般強烈。劉麟瑞、趙景良等集錄的《忠義集》的序中說:“宋有天下三百餘年以仁厚立國,以詩書造士,以節義勵士大夫,故其士民觀感興起,皆知殺身成仁之為美。及其遭罹變故而且亡也,死宗廟者有之,死社稷者有之,死君上者有之,死城郭封疆者又有之。”如靖康之變後,“忠臣羲士死者接踵”。

文天祥的《正氣歌》解讀:將宋代的氣節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

南宋被元朝所滅,同樣出現了許多氣節之人投死,其中以張世傑、陸秀夫與文天祥為代表。張世傑先後擁立南宋二帝,誓不降元,最終戰敗崖山,溺死平章山下;陸秀夫在雅山之敗後背著趙昺赴海而死;文天祥被俘虜後,拒絕投降,最終從容就義。

二,《正氣歌》中的人物介紹

正氣歌的第五句“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是承前啟後的一句,主要引出古代歷史上那些在危難時刻依 然保持氣節的人,他們無疑都是文天祥的榜樣。這裡對他們進行一些簡單的介紹。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繫命,道義為之根。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指的春秋時期的兩位史家。“求實直書,書法不隱”是中國古代史家的優良傳統。當有強有力的外力要求他們修改所寫內容時,許多優秀的史家就不惜以死相抗。《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載齊國的崔杼殺了齊莊公,太史於是記載“崔杼弒其君”,於是崔杼又殺太史。但是太史的兩個弟弟又接著寫,都被殺害。崔杼於是威脅太史的第三個弟弟,讓他修改,但是遭到拒絕。崔杼無可奈何,就放他回去。在路上,他遇到了南史氏。原來南史氏擔心太史死後沒有記載這事,於是就帶著書來準備記載此事。透過這一件事情,史家的氣節精神盡顯。

文天祥的《正氣歌》解讀:將宋代的氣節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

董狐是晉國的史官。當時趙盾和晉靈公有矛盾,晉靈公想要殺趙盾,趙盾被迫流亡。不過趙盾的弟弟卻發動政變,殺了晉靈公。於是董狐寫道“趙盾弒其君”。實際上,董狐分析了當時的情況,認為政變就是趙盾謀劃的,所以就如此寫了,後來趙盾也無可奈何。這件事被稱為“董狐直筆”,孔子評價說“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實際上,中國許多的史,家都具有這樣的精神,後來的太史公司馬遷就是代表。“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青史留名是文天祥最最的人生價值之一,因此將此放在首位。

文天祥的《正氣歌》解讀:將宋代的氣節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

接著,“在秦張良椎”說的是張良不顧生死刺殺秦始皇膽氣,“在漢蘇武節”說的是蘇武北海牧羊十九年,賢貞不屈的精神。“為嚴將軍頭”,指三國時代的嚴顏,他被張飛擊敗後拒不投降,說“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為嵇侍中血”將的是嵇康之子嵇紹,他為了保護晉惠帝被殺死,血濺到惠帝的衣服上,晉惠帝不願意洗,說“此嵇侍中血,勿去。”“為張睢陽齒”是說的唐朝名將的張巡。安史之亂後,他堅守睢陽。後來失敗被俘,敵人問他“聞君每戰,皆目裂,嚼齒皆碎,何至此耶?”,他回答“吾欲氣吞逆賊,但力不遂耳。”“為顏常山舌”說的是唐朝的顏杲卿,安史之亂中,他奇兵討伐,被被俘,於是大罵安祿山,被鉤斷舌頭,仍不屈,被殺死。

文天祥的《正氣歌》解讀:將宋代的氣節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

蘇武牧羊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說的是東漢末年的管寧,他十分具有氣節,但是從不入市。漢末避難到了遼東,一直拒絕朝廷的徵召。他經常戴一頂黑色帽子,安貧講學,名聞於世。“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說的是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一點大家都比較明白;“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說的東晉時期的祖逖,他率領自己的部曲收復北方,在渡江時用力拍擊船楫,立誓要掃清中原。後來收復了大片土地,但是沒有東晉的接應,最終失敗。“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說的是唐朝的段秀實。唐德宗時期,朱泚謀反,召段秀實議事。段秀實拒絕,並以笏猛擊朱泚的頭,大罵:“狂賊,吾恨不斬汝萬段,豈從汝反耶?”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文天祥所舉的例子大多數都是在國難當頭的時候,大多數都捨身忘死。有的是為了民族大義,如蘇武、祖逖;有的是忠君,如嵇紹、段秀實。文天祥認為他們所秉持的這種正氣,是“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繫命,道義為之根。”的地位。

三,文天祥的自白

最後的一部分內容,文天祥又想到了自己所處的環境,描寫了自己的感概。如果我們瞭解文天祥的個人經歷,我們更更容易理解他。文天祥原本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人,他20歲就成為了進士,並且皇帝提拔為進士第一,後來進入仕途。但是他不看慣朝廷的貪官汙吏,曾經上書請求殺宦官董宋臣,一度被免職;後來又寫書諷刺賈似道,又遭遇罷免。

文天祥的《正氣歌》解讀:將宋代的氣節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

不過,在國家危難之際,文天祥卻站了出來。1275年,元朝準備進攻杭州,宋廷詔令天下兵馬勤王。於是文天祥在江西聚集兵眾萬人,向杭州出發。文天祥說“國家養育臣庶三百餘年,一旦有急,徵天下兵,無一人一騎入關者,吾深恨於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義士將有聞風而起者。”但是,文天祥到達京城後,並未得到重用。朝廷擢升主和派的呂師孟為兵部尚書,文天祥只好離開京城。

文天祥的《正氣歌》解讀:將宋代的氣節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

後來,元朝軍隊南下,文天祥率領抵抗,但是缺乏戰鬥經驗,全部失敗。無奈之下,文天祥轉移了江西等地,最終被元朝軍隊俘虜。詩中的“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就是對自己身世遭遇的描述,所謂“陽九”就是“百六陽九”代指國難。他嘆息自己沒有實力去對抗元朝軍隊,挽救國家,以至於成為了“楚囚”。“楚囚”也是一個典故,春秋時期,楚國的鐘儀被晉國俘虜,但是卻一直帶著楚國帽子,別人稱他為“楚囚”。之後,“楚囚”就成為了古代被敵人俘虜而不忘國恥的人。

文天祥的《正氣歌》解讀:將宋代的氣節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陰房闐鬼火,春院閉天黑。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一朝濛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癘自辟易。哀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顧此耿耿存,仰視浮雲白。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以下的幾句,是文天祥對當時牢獄中的環境的具體描寫。但是無論環境無論如何的差,文天祥都認為這是“安樂國”。為什麼他將牢獄比喻成“安樂國”呢?中國古代的儒士認為居住的場合無論多麼惡劣,也不會改變自己的氣節。顏回、揚雄、杜甫等都曾經居住在“陋室”,劉禹錫為此寫下了《陋室銘》。雖然文天祥現在是“楚囚”,身在牢獄中,但是他卻不完全是悲傷。面對“典刑在夙昔”的情況,還是將書拿出來讀,以領悟古人的精神。

文天祥的《正氣歌》解讀:將宋代的氣節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