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帶來文化碰撞,文化碰撞帶來交融,唐朝生活逐漸"胡化"

前言

作為唐朝政府重要的交易夥伴,經濟商品的頻繁交換和流通,無疑成為了絲綢之路上最為頻繁的角色,同時也是唐朝政府,不斷與西域諸國產生重要聯絡的關鍵。

正是有了商品的來往,才會使得絲綢之路的價值,不僅僅侷限於經濟範疇,而唐朝也能夠透過絲綢之路所帶來的,與西域諸國的經濟往來,進一步向中亞地區滲透,甚至直接到達歐洲地區。

絲綢之路帶來文化碰撞,文化碰撞帶來交融,唐朝生活逐漸"胡化"

絲綢之路每年透過的胡漢商人數量不可估量,幾乎一年四季絲綢之路都在忙活,遭遇到極端天氣之時,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和城市,便成為了來往商人休息避難的場所。胡族經濟因素的滲透不斷加強,與唐人生活關聯越加密切

而透過絲綢之路來到唐朝內地的胡族商品更是不計其數,這為唐朝帶來了一股強烈的胡風。像當時唐朝人非常喜歡演奏的胡琴,喜歡吃的胡餅以及喜歡穿的胡服等等,這都是胡族商品進入之後所造成的重要影響。

絲綢之路帶來文化碰撞,文化碰撞帶來交融,唐朝生活逐漸"胡化"

胡族商品的進入,其實為唐朝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深遠影響,特別是對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有非常重要的滲透現象。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胡族商品所帶來的文化影響,已經逐漸開始與漢族人們的習俗融為一體,並在此後為中原文化的豐富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礎。唐朝官民對胡人持開放心態,尊重其風土人情

有唐一代,特別是在前中期國力強盛之時,其對外政策也是秉持開放共贏的方針,這有助於吸引眾多的少數民族前來歸附,引來眾多的西域商人,甚至是的中亞地區的商人前來進行經濟文化交流。

絲綢之路帶來文化碰撞,文化碰撞帶來交融,唐朝生活逐漸"胡化"

這在為唐朝帶來了豐富多彩的胡族文化的同時,也有助於將獨具漢人文化特色的大唐之風,向更遠的地方傳播。對於外邦商人的活動,唐朝政府一直都是採取支援、懷柔的政策。

只要你不做什麼違法亂紀,不做什麼危害我大唐國家公共安全的事情,唐朝政府都表示歡迎。換做今天的話來說,只要你不是間諜,不是敵人的話,鼓勵你來唐朝販賣商品,我們還可以好酒好肉地招待你,這就是大國所有的底氣和態度。

而且對於外邦人員,唐朝官民還表現出了開放包容之心,俗話說入鄉隨俗就是對當地人的尊重,按理說外邦人來到唐朝之後,自然也要在生活習俗等方面依照漢人的規矩。

絲綢之路帶來文化碰撞,文化碰撞帶來交融,唐朝生活逐漸"胡化"

但是唐朝官民並沒有這樣做,相反他們尊重外邦人本身的習俗,甚至為了能夠讓這些千里迢迢、跋山涉水的商人們,有一種家的感覺,唐朝人還會特意營造一種外邦人習慣的氛圍。唐朝官民對胡族文化的欣然接受,願意深入瞭解

最重要的是,唐朝人非常樂意接受這些遠道而來的外邦人的胡族文化,他們對這種新奇的文化感到了好奇,並且願意去學習這種文化。

外邦人帶來的食物,逐漸成為了唐人日常飲食和商品交換的重要組成部分,胡曲、胡舞也成為了唐朝貴族、官員日常觀賞,甚至在一些民間公共場合表演的專案。

而且在國際大都市長安,經營外來商品的店鋪就有數十、上百家,這充分說明了新進的胡族文化,其實受到了唐人的廣泛接受。

絲綢之路帶來文化碰撞,文化碰撞帶來交融,唐朝生活逐漸"胡化"

隨著唐朝對外開放程度不斷加深,絲綢之路上已經人來人往,昔日荒涼的敦煌一帶,在唐朝和外邦人的聯合經營下,儼然成為了當時中西交通要道上最為繁華的城市圈。

就像今天的石家莊一樣,其被稱為“火車拉來的城市”,正是由於交通位置的獨特重要性,敦煌也是在中西的頻繁交流中,成為了融合中西文化之風最為濃郁的地方。

胡風對唐朝官民生活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而這種潛移默化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成了唐人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文化因素。

絲綢之路帶來文化碰撞,文化碰撞帶來交融,唐朝生活逐漸"胡化"

在服飾穿搭上,有的貴族、官員也會在娛樂休閒之時,穿上新穎獨特的胡人服裝。而廣大基層民眾才是最為流行胡族風格服飾的階層,特別是西域進口的各種“化妝品”和妝容打扮,成為了唐人女子備受歡迎的特色。

唐人的飲食文化結構也在胡風的衝擊下,出現了一定範圍的改變,這種改變雖然不是具有革命性的,但是在微妙之中又顯露出的變革卻是此前從未有過的。甚至對今天我們的生活依然產生影響,比如北方人所吃的燒餅,便是當時胡餅演化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