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你可知道”酉州考棚“的前世今生

你知道清朝酉陽讀書人的尷尬嗎?千里趕考,趕到的時候考試結束了!!!

酉州中學的大門上,“酉州考棚”牌匾上四個大字雕紅描綠,畫樑雕棟,她究竟有什麼樣的來歷?是什麼樣的原因才成就這樣一段輝煌歷史?她跟現在的酉州中學是什麼關係?

故事|你可知道”酉州考棚“的前世今生

在前期系列文章完成清代酉陽鍾靈書院、二酉書院、文廟、州學等關係酉陽文脈重要史實的脈絡梳理後,跟大家分享酉陽文教史上之集大成者——“酉州考棚”的故事——

酉州考棚的前世今生(上)

-鍾靈山下的文脈流變之四

酉陽直隸州從雍正十三年議定,到乾隆元年正式成立,直到清朝終結統治,一共存續了176年。酉陽州作為直隸州知州署地,名義上是酉陽直隸州(酉陽州、秀山縣、黔江縣、彭水縣)的行政、文化、經濟中心。然而176年裡,除了平亂剿匪,賑災救荒是由知州統一調處外,平時都是縣令各領政務,相安無事。

故事|你可知道”酉州考棚“的前世今生

↑酉陽州在四川的位置↑

在酉陽州這近兩百年的時間裡,酉陽的文化教育正式從個別走向大眾,從家庭走向社會,從小範圍走向全酉陽,從以前非官即富的壟斷特權式教育,逐步走向了寒門學子也能共享的開放型教育。

但事實上,單就文教而言,在州治之前,彭水文化教育由來已久,遠勝於酉陽等地。直到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酉州考棚”的建立,才從實際意義上奠定了酉陽州在酉陽直隸州(酉秀黔彭)中心的位置。

故事|你可知道”酉州考棚“的前世今生

↑巡考的官員們↑

開始之前,得先了解一下清代讀書人的考試製度。特別是前三次縣試、府試、院試,與酉州考棚息息相關。

舊例:千里之外的院試

按照清代科舉考試選拔制度,一個酉陽儒生的完整讀書經歷要經過縣試、府試、院試(合稱小三元)、鄉試、會試、殿試(合稱大三元)。直隸州期間,完整幸運地透過這六項考試的,除秀山、黔江、彭水外,《酉陽直隸州總志》載(下同)的酉陽本地人,僅有前面文章所提到的冉廣燏、蔡世佑以及陳繼燻3人。止步於秀才的,才是最為普遍的大多數酉陽讀書人。

故事|你可知道”酉州考棚“的前世今生

↑科舉制讀書人進階圖示↑

這些大多數在參加考試之前,無論年齡大小,從事舉子業的讀書人都叫童生。童生需要透過縣試、府試、院試才能考取“秀才”的功名,變成生員。在成為秀才之後,還要反覆接受院試的例考。

院試每一年有歲考,用來檢查學業,分別優劣,酌定賞罰。

《明史·選舉志一》:“先以六等試諸生優劣,謂之歲考。一等前列者,視廩膳生有缺,依次充補,其次補增廣生。一二等皆給賞,三等如常,四等撻責,五等則廩、增遞降一等,附生降為青衣,六等黜革。”

考好了有獎賞,官府還發糧餉,考不好減等級,甚至鞭撻,最不合格者還要被取消秀才資格,退回童生。

院試每兩年還有一次科考,由學官舉行的甄別性考試。

“取一二等為科舉生員,俾應鄉試,謂之科考……其等第仍分為六,而大抵多置三等。三等不得應鄉試。”

以此篩選確定生員參加在省城舉辦的鄉試資格。酉陽本地冉瑞岐、陳序樂、馮壺川等10餘人有幸透過鄉試獲得舉人的功名。

故事|你可知道”酉州考棚“的前世今生

↑考場↑

院試由本省學政巡迴主持,在歲考、科考期間,對於特別優秀的生員,除了可以待考“鄉試”外,學政還可以推薦到太學(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諸如主講二酉書院多年的陳盛佩,主講於龍池書院,槐蔭書塾的冉正維、冉瑞岱父子,主講於清溪精舍的冉正嶽等,酉陽這樣的貢生多近百人。

這麼多學業優異的貢生為何懶於進行鄉試,被迫或主動放棄進取更大的功名,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需要克服好多次千里赴考的囧途,到達重慶府考棚才能參加院試、鄉試。

故事|你可知道”酉州考棚“的前世今生

↑人在囧途↑

現狀:千里趕考的囧途

在歷任知州的前赴後繼下,酉陽崇文教,設州學,開書院,辦義學,文風漸起。讀書人增多,但要獲得秀才的功名需要透過院試。而院試的地點,卻在山水迢迢、千里之遙的重慶府考棚。

故事|你可知道”酉州考棚“的前世今生

↑躊躇滿志意氣風發↑

在後來酉陽官紳關於建立考棚的請示中,記載:

“酉陽自乾隆元年改土歸流,分隸秀、黔、彭三縣,秀山生童歸在州學,始初人文零落,是以附於重棚考試。”

當時的酉陽,陸路距離重慶1200餘里。今年千里迢迢參加了歲考,明年還得千里迢迢趕去參加科考,一來二去,拋去辛苦兇險不說,花費也是大多數貧寒學子家庭難以為繼的。

當時從酉陽前往重慶,大多數的人都不會走陸路,一是路遠兇險,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少有客棧,而且花費巨大。

“無力起旱,改就水道。”

酉陽考生們不得不選擇更便宜但更緩慢的出行方式,從龔灘坐船,沿烏江而下。但困難的是,每年的院試,都是在五六月間,

“時值河水泛漲,灘兇峽險,尤屬畏途。”“生童往返維艱”。

故事|你可知道”酉州考棚“的前世今生

↑趕考↑

乾隆十年(1745),四川學政體諒酉陽生童考試不易,

“題準歲科並考”

,也就是酉陽生童以後不用每年都往重慶趕考,改為兩年趕考一次,將檢查學業與甄選鄉試生員一次考試下來。

這樣的利好政策一出,吸引了更多的讀書人加入到科舉中來。再加上後來秀山開設縣學,讀書人與日俱增。到嘉慶末期,酉陽州文風興盛,直隸州一州三縣習舉業的童生多達3000人。

故事|你可知道”酉州考棚“的前世今生

↑放榜↑

緣起:千里希望的落空

嘉慶二年(1797)六月,酉陽貢生陳盛佩在重慶府透過院試,感慨良多。作為親身經歷了千里赴考難處的過來人,與曾經從酉陽外出過的其他酉陽人想法一樣,陳盛佩心中有一個很大的假設:假如把院試考棚設在酉陽州該多好啊,免去花銷,免除一路兇險,這樣一下可就方便了酉秀黔彭的所有讀書人……

“酉陽試院附於渝棚,往返二千餘里,資斧或不給,即不免望洋,貧士多苦之。”

這想法就如同一顆種子,種進了陳盛佩以及酉陽直隸州所有讀書人的心中,

“久有設棚之議。”

然而,酉陽現實中沒有考棚,

“以費巨未果也”,

也沒有充足的財力建設一個考棚,酉秀黔彭的學子們還得年復一年地奔波在前往重慶的水陸道中。

故事|你可知道”酉州考棚“的前世今生

↑考棚考試↑

時間到了嘉慶十年(1805),這年農曆五月底,遠在重慶府考棚一場奇怪的考試掀開了鍋。時任四川學政俞苕琴是一個性急的人,在各個州府對學子進行巡迴院試時,把原本需要幾天才考試完的日程,壓縮到一天考完,沒多久就按臨重慶府,開始對酉陽學子的考試。

到考試那一天,學政俞苕琴來到考場,發現酉陽參加考試的生童沒有一個在場。不僅生童沒到考場,連帶領學子參考的提調官也沒到。性急的俞苕琴忍不住大怒,因為這樣一誤場,必然會影響他到其它地方進行考試的總體計劃。後來在聽到下屬解釋原因後,才同意延後幾天定下日子等待酉陽學子進行考試。

故事|你可知道”酉州考棚“的前世今生

考官等學生考試的訊息一路傳到了涪陵,參加此次考試的學子們也才趕到涪陵。聽說訊息後,酉陽學子全部捨棄便宜的水路上重慶計劃,晝夜兼程往重慶考場趕路。一到重慶,匆忙抓點零食、餅乾就去考場的學子就幸運地進了考場;其他講究的讀書人則洗洗汗腳,換換讀書人該有的冠帶服裝,這些人趕往考場時大門已閉,考試已經開場,就只好遺憾地等待下一年了。

故事|你可知道”酉州考棚“的前世今生

這令考生和陳盛佩等酉陽讀書人

“痛心疾首,分棚之議遂決

。”千難萬難,也要在酉陽建設一個考棚,從根本上結束酉陽學子的千里赴考的尷尬之旅,成了酉陽讀書人的共識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