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時代失敗的讀書人,往往成為王朝的掘墓人

大家好,我們的信爺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馬雲超:宮崎市定是日本京都學派的第二代學者,在日本名氣很大;但在中國,直到他去世的1995年前,幾乎都沒有什麼影響。上世紀60年代,社科院曾以內部讀物形式翻譯出版過他的論文集,當時對他的定性還是一個“用心險惡的資產階級御用學者”。

近年來,中國越來越注重“他者的眼光”,域外漢學研究很受關注。與史景遷等人一樣,宮崎市定的歷史寫作通俗易懂,引起了一股譯介熱潮,中譯本已有二三十部之多。《科舉史》譯者、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研究員馬雲超解釋“宮崎熱”興起的原因時說,除了能把學術著作寫得“火星人都能看懂”,他的視野還非常寬廣,尤其注意把中國史納入世界史範圍,讓讀者清晰地看到當時中國與世界的互動。“宮崎市定寫的不僅是一種考試製度,而是把科舉制度放在官員選拔的角度來考察,對重新看待科舉制很有啟發。”他認為。

《科舉史》

科舉時代失敗的讀書人,往往成為王朝的掘墓人

科舉制度也是“考試地獄”

《科舉史》中有不少宮崎本人的創見。比如關於科舉制度創立的標誌,傳統觀點認為是大業年間隋煬帝設立進士科。宮崎則不同意這種觀點,因為創立之初,進士科在地位上遠不及秀才科,而秀才科早在漢代就已存在,隋朝只是加以承襲而已。宮崎認為,九品官人法制度裡的中正官停止職務的開皇三年,或是徹底廢除的開皇十五年,可以作為科舉制度成立的標誌。不難看出,宮崎是把科舉理解為取代九品官人法的官員選拔制度,九品官人法的終結意味著科舉制度正式登上歷史舞臺。換言之,宮崎市定並非就科舉而論科舉,而是把它放在官員選拔制度的歷史演變這一線索上加以考察的。

如果更進一步深入,宮崎這一觀點背後有一個更大的理論支撐,那就是京都學派的中國歷史分期論,這一理論將中國的東漢到唐後期的歷史稱為“中世”,這一時代的特徵是貴族制。儘管九品官人法的初衷是選拔人才,但在經歷南北朝後早已成為維護貴族制度的工具,而九品官人法的廢除、科舉制的登場,正是為唐末五代貴族制度走向消亡、宋代以後進入近世的平民社會準備了條件。

另一方面,“考試地獄”還體現在科舉的透過率很低,競爭十分激烈。考生想要金榜題名,不僅要透過程式繁瑣的一次次考試,更要在千軍萬馬之中脫穎而出。書中提到,唐朝就有“應試進士者百人,及第者一二”的說法;宋代應貢舉的舉人數量多達一萬三千人,其中能夠參加殿試的不到十分之一,落第者超過一萬人。明清時期雖有“擴招”,但出現考試和任官脫節的現象,大量進士被閒置,因為透過科舉考試的人多了,但官職數量不變。因此,每次科考都會產生大量的落榜者。由於古代科舉考試幾乎是讀書人唯一的上升途徑,如何安置數量龐大的落榜考生也是令朝廷頭疼的問題,如果處理不當,他們很可能成為社會動盪的因素。

高考才真正實現了平等

不過需要留意的是,讀書人本身很難直接成為動搖王朝統治的力量,俗語說“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當一個王朝走向末路時,它的社會矛盾一定是多方位的,多個階層都被趕到了統治的對立面。在這些對立階層中,讀書人可能只是一部分,但卻是至關重要的一部分,他們的結合可能使反對者的勢力呈現幾何倍數增長,比如朱元璋必須有劉伯溫這樣的謀士幫助才能起兵成功,否則單純的農民起義是很容易被朝廷剿滅的,因為農民沒有具體的目標,需要讀書人去幫助提供。從這一角度而言,如果一個王朝無法為讀書人找到出路,確實很可能成為動搖王朝的破壞力量。

當然,公平性固然重要,但多元的上升渠道同樣重要。前面提到,科舉落第者可能會對社會產生危害,這些人的問題其實絕大多數並非因為機會不公平所致,而是在以考試為選拔形式的科舉道路上無法找到自己的希望。一個健康的社會應當具備多元的階層躍升通道,《科舉史》裡面也介紹了多種科舉以外的官員任免途徑,比如翻譯科舉、武舉等,但這些通道對於一般民眾而言依然過於遙遠。近年來,教育部門也提出要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的傾向,我認為也是在朝著多渠道實現階層上升的方向前進。

宮崎市定歷史觀的現實意義

2000年後,國內陸續出版過一些宮崎的作品,反響都不大。真正意義上的“宮崎熱”是從2015年的《宮崎市定中國史》開始的,此後譯著不斷面世,比如《宮崎市定亞洲史論考》《宮崎市定解讀史記》《東洋的古代》《宮崎市定人物論》等等,幾乎每一種都有很好的口碑,受到各年齡段讀者的喜愛。

中國出現“宮崎熱”的原因是什麼?換言之,宮崎市定的學術有什麼特別之處呢?首先,宮崎市定的論著深入淺出,雅俗共賞。歷史可能是門檻最低的學科,具備基本學識的人都不妨來高談闊論一番。但非常奇怪的是,歷史學專業論文又往往呈現出十分高深的架勢,甚至帶有些八股的味道,令愛好者們敬而遠之。宮崎的作品恰好避免了這個矛盾,擅長將深奧的歷史問題以平實易懂的方式表達出來,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如果歷史不能清楚到連火星人都看得懂,那就不能稱為歷史”。

另一方面,宮崎市定雖然是一名東洋史學者(日本學界將以中國為中心展開的歷史稱為東洋史),但他始終具有東西方交通的視野,注重東西方歷史間的聯動關係,宮崎所講述的中國史,不僅是中國本身的歷史,更是世界史中的中國史,讓讀者瞭解到每一階段的中國史如何與世界史發生互動。當前,全球化的局勢似乎走到了一個瓶頸期,民族主義開始氾濫,在這樣的形勢下,如何在世界範圍內找準中國和中華文明的定位,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因此,宮崎市定的學術思想和學術眼光,在今天依然具有現實意義。

科舉時代失敗的讀書人,往往成為王朝的掘墓人

[日]宮崎市定 著

大象出版社 2020年6月版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