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為什麼陳宮一直看不上劉備,明知呂布無能也不改投劉備

個人覺得,陳宮和呂布的關係,也並不是什麼“投靠”與“被投靠”的關係,準確地說,他們應該是一種合作的關係。

因為漢末天下大亂,因此,天下的名士們,都有一種“溯本清源”的心思,這是讀書人或者士人的一種本能。

三國時,為什麼陳宮一直看不上劉備,明知呂布無能也不改投劉備

他們都希望能為這個天下出點力,做點事情,一來呢,既可以實現自己濟世安民的理想,二來呢,也可以讓天下重歸安定,生民得以立命;當然啦,若能實現理想,那肯定地也會握有權力,那家族便可得延續,富貴可期!

但想要拔亂反正,就要有武力,就要有軍隊。於是,有的名士便自己單幹,拉起一支隊伍,比如河內太守名士王匡,“八駿之一”的荊州牧劉表等等……

如果手上實在沒有軍隊,那麼他們便會描上那些軍閥頭子們,然後暗中觀察他們的言行舉止,察看他們的胸懷格局,若是看中了,便加入其中,對他們進行規勸、指導,來一展心中抱負。

三國時,為什麼陳宮一直看不上劉備,明知呂布無能也不改投劉備

因此,在亂世中,既是君擇臣,也是臣亦擇君。我在這裡說,陳宮和呂布的關係,是合作關係,就是這個原因。

並且,陳宮選擇與呂布合作的原因還有一些特殊。

東漢初平三年,即公元192年,曹操任東郡太守,陳宮在曹操手下做事。

同年,兗州刺史劉岱在平定青州黃巾軍時戰死,兗州刺史之位空虛無主。於是,陳宮通過了人脈關係,打通了各個環節,並且獲得了濟北相鮑信的支援,最後幫助曹操榮升兗州刺史之位。

公元194年,曹操的父親曹嵩,帶著少子曹德來投奔曹操,但被害死於徐州,這讓曹操痛不欲生。

三國時,為什麼陳宮一直看不上劉備,明知呂布無能也不改投劉備

同年,曹操兵出徐州,聲稱要屠城以報父仇,這讓徐州刺史陶謙膽顫心驚,於是他便請求北海相孔融來救,孔融便請劉備同去,於是劉備帶領關、張、趙數千兵馬來救徐州。

但是,當曹操帶兵東征徐州陶謙之時,陳宮就“叛變”了,他聯合了陳留太守張邈、以及張超、許汜、王楷等官員,迎呂布入兗州。

當時兗州數郡郡守都響應陳宮,只剩下鄄城、範城、東阿三座縣城還在堅守,陳宮在此其後,還數度打敗了曹操的回軍奪城,這讓曹操更是雪上加霜。

但曹操也是一時梟雄,硬是打而不死。最後以高明的戰術擊敗了陳宮和呂布。

三國時,為什麼陳宮一直看不上劉備,明知呂布無能也不改投劉備

而在此之前,徐州刺史陶謙“三讓徐州”,把位置讓給了劉備,劉備入主徐州。於是,陳宮跟著呂布逃往徐州投靠劉備。

但是,在此之後的幾年,到呂布被徹底地被曹操打敗之前,陳宮為什麼不選擇更有梟雄之姿的劉備呢,而是還跟著呂布呢?這就要從陳宮的“叛變”說起了。

陳宮拋棄曹操,選擇呂布的原因可能有二:

一是曹操“唯才是舉”的人才選拔制度,得罪了陳宮。曹操對名士不高看一眼,對待庶民也不低看一眼,只要有才,他都會用,這讓士人集團對曹操十分不滿意,甚至是痛恨!

二是曹操的“依法治國”,因為當時亂世,國家疲弊,民生艱難,只有用重法,才能有效地整合整個地方的力量。因此,兗州的數位名士被曹操“以法誅之”,這裡面可能就有陳宮的好朋友。

三國時,為什麼陳宮一直看不上劉備,明知呂布無能也不改投劉備

因此,《三國志》中的“曹操的父親在徐州被殺死”、“曹操出兵徐州”、“陳宮叛變,呂布入兗州”、“陶謙三讓徐州”這幾件事情中,到底有沒有陰謀論,這個就讓大家討論去吧!

但從陳宮幫助曹操謀取兗州刺史之位、到陳宮叛變,迎呂布入兗州對抗曹操、再到陳宮呂布逃亡徐州的這三個階段裡,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一,陳宮的人脈很廣,因為他也是一時名士。

二,他能幫助曹操奪取兗州刺史之位,說明他的運作手段很高超。

三,能一呼百應,頃刻之間,就能讓兗州數郡風聞響應,說明他有著極高的號召力,和極強的組織能力。

四,在迎呂布入兗州這件事情上,說他投呂布並不準確,因為是他在主導這件事情,而不是呂布主導的,呂布乾的都是打手的活。

五,陳宮最終選擇了拋棄了曹操,並不是說呂布能給他帶來更多的富貴,而是他不認同曹操的執政理念。

六,曹操打敗呂布之後,還是堅持讓陳宮出仕,但陳宮還是選擇了“寧死不降”,這說明他並不怕死。

三國時,為什麼陳宮一直看不上劉備,明知呂布無能也不改投劉備

個人認為,陳宮選擇呂布,並不是因為呂布能給他帶來什麼“更滔天的富貴”的,而是他想主導這件事來堅持他的某一個理念,來反對曹操,史書稱陳宮這個人的性格是很“剛烈”的。

所以,對陳宮來說,劉備是否是梟雄,以後是否能開創基業,是否能當上皇帝,這跟他沒有多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