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輯Sagesci乾貨:寫論文“短路”的時候,如何再次走通?

尚輯Sagesci乾貨:寫論文“短路”的時候,如何再次走通?

寫好任何一篇論文,都不會太輕鬆,“瓶頸”是每一篇論文最容易遇到的宿命。

心有千言,卻無從落筆,或突然大腦一片空白,大眼瞪小眼,這些都是論文“短路”時最大勁敵。當然“短路”也分短時間和長時間,碰到短時間的,我們會慌亂一陣子後很幸運地重回正軌,而遇到卡殼過久的狀態,我們可能就陷入半途而廢和自我放棄的境地。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做的是冷靜地抽身出來,及時地找出原因並做出相應的策略,對症下藥。

1

語言問題上:夯實基礎技巧

困擾大多數研究生寫SCI最首要的原因是英文水平不好,當然很多同學都有自己的解決辦法——有直接用谷歌翻譯和百度翻譯的,也有先寫出中文再按四六級考試那樣逐行逐字單句翻譯的。但基本比較死板,也耗費大量精力和時間。筆者從自己寫的上一篇SCI總結更實用的三點經驗:

1。謹防低階的語法錯誤。很多SCI雜誌審稿人大多不會很在意語句是否華麗(酷炫的複合句),但一定會在意語句通順和語法是否有誤,比如介詞不能做主語,主謂句式缺賓語…這些常犯錯誤都會讓文章的印象分大打折扣。

2。從頂級期刊CNS上摘錄固定句式,段落用來拉高文章檔次。這個方法既可以讓自己堵塞的文章找到“藥引子”,而且新增這些優美的句式(不得不承認),還能夠讓審稿人眼前一亮。

3。充分利用word上的自檢功能,嘗試“低奢”的潤色服務。其實很多童鞋在寫論文都沒有在意word自帶的單詞自檢(在左下角),錯誤的單詞一眼就可挑出。

而關於找英文潤色平臺,假如是英文不好的同學,我個人是比較支援的,畢竟也不貴,而且肯定會讓自己寫論文的時候減輕很多時間和精力負擔。

2

結構問題上:深度理解解讀

狀況1:自己研究的課題理解上模糊不清。

這肯定是因為文獻看的不多,準備工作做的不充分,導致在腦子裡不能架構自己寫文章的三維邏輯思維,沒頭沒尾,也只能做一些皮毛的模仿實驗,而這些資料根本不能發文,這種情況就只能靠多刷文獻進行提高,而筆者比較建議大家惡補一些相關方向(最新的)綜述文章。

狀況2:文章整體佈局混亂。

其實很多期刊都有自己的投稿規則,換一句話說實驗圖和文字不一定越多越好,譬如我以前投稿的某一個英國期刊,編輯明確規定一篇letter長度最好是十頁和六張實驗圖。

所以,這就需要我們在寫稿的時候,該有的圖片和資料必不可少(以期刊官方的規定為準),而一些無足輕重的東西一定要“狠心”割捨。在寫文之前最好列出詳細大目錄,寫的同時時刻注意前後呼應。

3

內容問題上:緊扣成為關鍵

這種狀況大多是自己收集到的資料比較散,東一段西一段,所以很大程度影響後期寫論文時越寫越偏,到後面甚至脫離了寫文的初衷,那麼可以從兩個原則去“拯救”:

1。內容可以零散,但一定要拉進導師的研究課題。

導師一般都有重點專案、面上專案、青年基金專案等等,只要我們的東西在導師的專案課題內,那麼肯定會獲得導師支援,即使內容比較淺顯也不用擔心被否決了。換一句話說,我們把自己每天做的實驗看成小方向,把開題報告研究的課題看成中方向,老闆申報的課題看成大方向,那麼小方向就要服從中方向,中方向服從大方向。

2。在導師、師兄們已刊發論文基礎上轉變角度找靈感。

也就是說嘗試在他們的文章上從互補(宏觀方向變微觀方向),增添(增加了另一套方法和材料去做實驗),倒置(實驗結果能不能反過來做?)三個方面去新增自己的獨有的資料,巧借東風。

4

心理問題上:善於優待自己

狀況1:自信心受挫導致的厭倦感、壓抑感。

自信心是讀研過程中舉足輕重的因素,比如我有一個同門師弟,剛進校的時候,思維活躍,動手能力也很強,每次跟導師討論都能想出兩三個創新點,也備受導師的期待,但由於做實驗經驗不足加上實驗結果也不盡如意,半年後,做實驗也變得“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每天總是唉聲嘆氣的。

這種解決辦法就是:一方面,儘自己最大能力去“找自信”——可以看自己已刊發的paper,或者翻翻已成功的實驗資料。

另一方面,應該慢慢適應科研的冷板凳精神,調整心中的急躁感,放平自己心態,實在不濟的話,那就先把手頭文章暫時放一放,犒勞自己一頓,早早地睡一覺。

狀況2:身體健康欠佳導致心情鬱結。

身體不好會導致科研事倍功半,身體好才能保證全心全意投入科研事業,唯一的辦法就是趕快吃藥、就醫,然後堅持每天鍛鍊,千萬不要硬扛,一定要相信“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5

總結

科研路多苦悶,學會苦中作樂,我一直相信只要堅持不放棄,“瓶頸”也只是暫時的,努力往上攀登就沒有到不了的高峰。

最後,引用一段李宗盛的歌詞共勉:我們都是和自己賽跑的人 /為了更好的未來拼命努力/爭取一種意義非凡的勝利/我們都是和自己賽跑的人 /為了更好的明天拼命努力/前方沒有終點奮鬥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