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溫動物與冷血動物

現在春天到了,很多冬眠的動物都陸續開始出來活動了。我家的烏龜也開始大口大口吃東西了,冬天餓了這麼久,也該補充能量了。其實有冬眠習性的動物大多是生活在溫帶地區的冷血動物,它們的體溫在冬天會降至零度以下,這會讓它們凍死的,所以它們冬天就找了個溫暖一點的洞穴冬眠。而溫血動物則可以在寒冷的冬天正常活動。現在我們就來討論討論恆溫動物和冷血動物的區別。

體溫即機體的溫度,通常指身體內部的溫度。一般來說,過高或者過低的體溫都會致動物於死命,為了生存,動物必須具有保持體溫相對恆定的能力。這也是動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獲得的一種較高階的的調節功能。

進化至較高等的脊椎動物,如鳥類和哺乳類動物,具有比較完善的體溫調節機制,能夠在不同的溫度環境下保持相對穩定的體溫,這些動物叫做恆溫動物。恆溫動物的提問時恆定的。一般來說,鳥類的體溫大約在37~44。6攝氏度之間,哺乳類動物的體溫則介於25~37攝氏度。恆定的體溫使這些動物大大減少了對環境的依賴程度。恆溫動物具有比較完善的體溫調節機制,如厚厚的皮毛,發達的汗腺和呼吸迴圈系統等。恆溫動物對自身體溫的調節機制通常都是自主性的,即透過調節其產熱和散熱的生理活動,如出汗、打冷戰、血管收縮與擴張等。來保持相對恆定的體溫。

每種動物維持體溫恆定的辦法都不一樣,每一種辦法都很有意思,都是根據動物的身體結構、生活習性和生存環境的不同而決定的。

比如素有“南極居民”美稱的企鵝,它們全身覆蓋著又密又厚的羽毛,皮下又有一層厚厚的脂肪層,所以企鵝不怕嚴寒與冰凍,即使在極端寒冷的環境中,它們也能保持正常體溫。

生活在熱帶地區的大象則是透過面板輻射來散熱的,有時也透過面板滲透水分或者透過4只面積巨大的腳掌與溫度較低的地面相接觸的辦法來散發熱量,以保持體溫恆定。狗在夏天的時候則是透過吐舌頭來散熱的,因為狗的汗腺在舌頭上,所以它們把舌頭伸出來散熱就可以使體溫保持恆定了。

較低等的脊椎動物如爬行類、兩棲類和魚類以及所有的無脊椎動物,其體溫隨著外界溫度的改變而變化,不能保持相對恆定,因此叫做變溫動物。冷血動物對環境溫度變化的適應能力較差,到了寒冷的冬季,其體溫非常低,各種生理活動也都降至最低水平,進入冬眠狀態。雖然冷血動物體內沒有完善的體溫調節機制,但他們還是有辦法來對付過低或 過高的氣溫,即透過改變自己的行為來適應環境溫度的變化。這種調節體溫的方法稱為行為性體溫調節。

蛇是一種典型的變溫動物,它們必須想辦法依靠外部環境將自己的的體溫維持在一個可以正常發揮機體功能的溫度。例如,夏天的清晨測量蛇的體溫是25度,可到了中午,就變成了40度了。愛爾蘭寒冷的冬季,無毒的冰蛇在海灘上冬眠,凍得就像一根冰棒,拿它做柺杖,它也不會反對。而冬眠之後,甦醒過來的冰蛇體溫又會恢復正常了。

恆溫動物與冷血動物

黃金蟒

還有些冷血動物會夏眠,比如生活雜熱帶河流和沼澤中的蟾蜍、陸生龜等動物。夏季來臨時,它們會躲在陰涼的石洞中“睡”上兩三個月。這是因為夏季時熱帶地區氣溫會升至40多度,冷血動物不能在這以前那個的環境中生存,只能依靠夏眠來度過夏季。

還有一小部分動物是介於恆溫動物和冷血動物之間的,比如刺蝟。在暖和的時候,它們的體溫能保持相對恆定,到了寒冷的冬季,其體溫會隨著氣溫的下降而下降,蟄伏而進入冬眠。每當氣溫下降到7度以下時,刺蝟就會進入冬眠狀態。通常會在枯葉或枯枝堆裡營造一個冬眠的巢穴,或者是巖腳、山腳或其他人煙罕見的地方。刺蝟在冬眠時會將自身的新陳代謝降到最低,因此期間可以持續4~5個月的時間不吃不喝。刺蝟有時會在冬眠期間醒來,但是不會吃東西,便能很快又重新入眠。刺蝟在冬眠的時候體溫還會下降,它的呼吸頻率也會下降到10次以下/每分鐘,甚至可能會幾分鐘不會呼吸。自然情況下不能使它過早出眠,容易導致死亡。

恆溫動物與冷血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