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傳習錄》26-修道、宗教與科學的迷思

文/羅文念

問:“良知一而已。文王作《彖》,周公系《爻》,孔子贊《易》,何以各自看理不同?”

先生曰:“聖何能拘得死格?大要出於良知同,便各為說,何害?且如一園竹,只要同此枝節,便是大同。若拘定枝枝節節都要高下大小一樣,便非造化妙手矣。汝輩只要去培養良知,良知同,更不妨有異處。汝輩若不肯用功,連筍也不曾抽得,何處去論枝節?”

————《傳習錄》

我讀《傳習錄》26-修道、宗教與科學的迷思

所有的聖賢都在講同一個東西,但表達的方式卻會因人因時因地而各有不同,有的借用了舊的語言表達模式,有的則開創了新的語言表達模式。

各個流派的創始人大多是新語言表達模式的開創者。比如對生命本體的描述,釋家用空性來表達,道家用道體來表達,儒家用無極來表達。宗教用某種特定的形象來表達,比如: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等。科學用邏輯、實驗和資料來表達。

我讀《傳習錄》26-修道、宗教與科學的迷思

人生有三個最基本的問題:

第一、生死問題。古人常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在現象上看,萬物的存在,有開始就會有結束;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實現生命的自我超越,唯有覺悟,要覺悟,最好的方式就是去修道。

第二、歸宿問題。人類雖然自我標榜是萬物之靈,但實際上很多事情都沒有把握,出生不能選擇、衰老不能控制、病痛不能擺脫、生命不能自主。於是,人類的下意識裡就會有一種天然的不安全感,沒有安全感,就要找安全感,於是宗教出現,滿足了這個需求。

第三、生活問題。科學研究的物件主要是三維世界的人事物,比較貼近人類的現實生活。尤其在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人類終將從繁瑣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

修道、宗教和科學的相同與不同。修道、宗教和科學都是認知世界的方式,不同在於,修道和宗教向內探索,科學主要向外探索。三者沒有優劣之分,只有各自側重點的不同。

我讀《傳習錄》26-修道、宗教與科學的迷思

修道重在覺醒解脫,源於人類的內覺思維,以實證實修為主。覺悟就像從睡夢中醒來,醒來後對睡夢中的一切會有透徹的瞭解。由於沒有煩惱知見的遮蔽,生命常處於光明圓融的狀態中,明瞭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擁有無窮的智慧和力量。修道的關鍵在於悟,不迷信,沒邏輯,直接了當,功夫修為在其次。智通禪師在歸宗禪師處參禪時,有一天晚上巡堂,大叫:“我開悟了!我開悟了!”

大眾聽了嚇一跳,第二天上堂,歸宗禪師集合大眾問道:“昨夜是誰自稱已開悟了,請站出來!”

智通走出來,直下承擔地說道:“是我!”

歸宗:“你是悟了什麼呢?”

智通:“我悟的道不能說。”

歸宗:“如來降世,為示教利喜,總可方便一說。”

智通禪師低聲細語地說道:“師姑原來是女人做的。”

我讀《傳習錄》26-修道、宗教與科學的迷思

宗教重在安頓身心,源於人類的形象思維,以真誠信仰為主。信仰的關鍵在於是否虔誠,如果信的非常虔誠,不帶一點懷疑,就會產生神奇的作用。有個關於信仰的故事,說的是有一個年輕人想要拜師學習密法,於是備了重金外出尋師,經過一段時間的尋訪,他終於找到了一個很有名的上師,併成了他的弟子。但這位所謂的上師其實是個騙子。這位年輕人跟了他好長一段時間,也沒有給傳授過什麼秘訣,只告訴他:你只要絕對的相信我,你就可以做到你想做的任何事情。他非常相信他的上師,一直把他的上師當佛一樣看待。有一天,上師與弟子們要去一個地方,途經一條河,河沒有橋,水又深,大家一時都不知道怎麼辦。這個年輕人想起了上師的話,於是褲腿一卷,直接向河面走去,且穩穩當當的過了河。上師心想,我的弟子都可以如此,我應該也行,於是放開腳步向河面走去,結果撲通一聲掉到了河裡。

科學重在改善生活,源於人類的邏輯思維,以實驗和資料為主。隨著量子科學的發展,修道、宗教和科學三者之間似乎在相互印證,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訊號,或許人類的文明在21世紀會有新的突破。

我讀《傳習錄》26-修道、宗教與科學的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