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過以後,便是驚蟄

雨過以後,便是驚蟄

Photo丨佯慢

前幾日還在家的時候,竟然看到了蚊子,那蚊子還弱得很,有氣無力地飛,我習慣性伸手一抓,還沒用勁它就奄奄一息了。本想著這季節怎麼會有蚊子,看日曆才反應過來,又是一年驚蟄。

連綿不斷的陰雨下了好幾天,偶爾伴著幾聲急促的春雷。我在群裡抱怨陰雨綿綿,有人跟我說他那裡晴,牙齒看見太陽了,還不忘安慰我,說我這裡的雨也是春雨。好像帶了“春”字,這惱人的雨也可愛了些。

記憶中第一次對“驚蟄”這詞萌生感覺是初三的時候,當時買了一本白槿湖的《如果巴黎不快樂》,隨書贈送的一個小冊子裡全是她的隨筆。隔了多年,具體寫了什麼早已記不清,小冊子也隨著搬家不知所蹤,大致記得她說二十四節氣裡她最喜驚蟄。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節氣口訣從小背的滾瓜亂熟,卻很少去關注節氣,頂多操心下清明是在何時,有幾天假,假期去做啥。一年四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古人的智慧就包含在這節氣裡。

春雷響,百蟲驚,萬物長。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古人認為雷聲驚動了冬蟄的百蟲,實際上它們是被溫度喚醒的。驚蟄到了,天氣回暖,氣溫發生微妙的變化,雷聲不足以吵醒睡蟲,可漸暖的天氣使得各處都呈現出一片生機,蟲兒們可不懶,絲毫不敢怠慢,一股腦兒醒來,瞅瞅這個新春。

古人稱動物鑽到土裡冬眠為“入蟄”,當它們甦醒時古人則稱之為“啟蟄”,後來因避諱漢朝第六代皇帝劉啟的名字,機緣巧合下改為“驚蟄”,這一改反倒更驚豔,驚蟄驚蟄,彷彿可以看到生命的噴薄而出。

據說關於驚蟄也有很多風俗,祭雷神。炒驚蟄,打小人,撒石灰,吃炒蟲,記憶中我家是沒有這些風俗的,不過這打小人也是可愛的很,讓人不禁想起“畫個圈圈詛咒你”,古時扎小人被認為狠毒之至,可打小人反而透露了一絲童趣。

驚蟄過後,天氣理所應當的回暖,雖說偶爾也有意外,可到底有了份期待,熬過了一個長長的寒冬,日漸上升的氣溫著實叫人感動。

我常住的城市,天氣好點兒的時候,氣溫已是以十開頭了,比起年前的零下,這溫度,已經叫人喜出望外。校園裡被雨水浸潤的土壤,透露出一股潮溼的腥味,介於好聞與難聞之間,就是這有著奇怪味道的介質,內含了無數生命,等待破土而出,雨過天晴。

過了驚蟄,春離我們更近了一步,苟延殘喘的冬也不得不敗下陣來,抽身而去。冬天實在是太寂寞了,也該到了萬物甦醒的熱鬧時刻,若是沒有那山清水秀鳥語花香,還真枉為我們翹首以盼的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