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臣上朝沒那麼肅穆,文武兩班經常花翎亂顫鬨笑如雷

清朝的滿漢大臣裡,有些人特別有意思。,

剛毅,滿洲鑲藍旗人.字子良,光緒二十四年任協辦大學土。因平反了楊乃武與小白菜冤案,得到慈禧重用,在晚清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在這裡且不談。

剛毅是筆帖式(抄寫滿文件案的低階文官)出身,漢字認識的不多,所以經常讀錯別字,動不動就鬧出大笑話。

清朝大臣上朝沒那麼肅穆,文武兩班經常花翎亂顫鬨笑如雷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剛毅還在任刑部尚書時,他對眾司員說:“皋陶是舜王爺駕前刑部尚書高大人也。”

屬下都憋住不敢笑:皋陶姓偃,不姓皋,更不姓高。舜是五帝之一,他給降成了王爺。

刑部監獄經常有犯人死於獄中,管監獄的提牢廳照例都要寫囚犯某某瘐死,報告給刑部尚書。“瘐”(yǔ),指犯人生病,“瘐死”是古代刑律專用詞,指囚犯病死獄中。剛毅不認識這個字,他一想犯人在監獄裡吃不飽,餓瘦了就會死,應該是“廋死”的。所以只要接到這種報告,就提筆把“瘐”字改為“廋”字,並訓斥司員不識字,不認真,每次都把“廋”字寫錯。司員們也不敢當面辯駁,只是下來竊笑。

清朝大臣上朝沒那麼肅穆,文武兩班經常花翎亂顫鬨笑如雷

他在擔任軍機大臣期間,見地方官的奏摺中有“民不聊生”的成語,他不認識“聊”字,就把它該作“耶”.成了“民不耶生”。同僚看了都莫名其妙。

有一次,四川總督奏摺裡用“追奔逐北”,奏報剿番夷取得大勝。 追奔逐北的“奔”是逃跑,“北”是敗北,這句成語是指追擊敗逃的敵軍。他不懂詞義,看了奏報大怒:“川督為何如此不認真,奏摺可以隨便寫錯字嗎?應請聖上傳旨加以申斥。”

眾人不明所以,問他因為什麼。他一本正經地說:奏摺中“追奔逐北”’一句說不通,應該寫“逐奔追比”才對。

“追比”在古代是常用詞,意思是限令吏役辦事,辦不好打板子,這個他懂。

他還講解:你們想,那番夷跑了,官軍逐而獲之,接著追比其過去所搶掠的財物,這才合理。如果寫作“逐北”, 怎麼知道敵人不是向東、向西或者向南跑,而偏偏向北跑呢?”眾人轟然大笑。帝師翁同龢在場.就給他講 “追奔逐北”的意思,剛毅也不以為然。

他曾對江蘇巡撫說:他們總說我剛腹自用,我只是剛直而已,何謂剛腹,我實在不解。原來他不認識“愎”字,就唸成腹。

清朝大臣上朝沒那麼肅穆,文武兩班經常花翎亂顫鬨笑如雷

剛毅畢竟是滿員,漢字認得不多,這在滿清官場上也不是什麼大事。有些人就說不過去了,比如從海外留學回來的。鴉片戰爭後,士大夫們從看不起“蠻夷”轉向“媚外”,清廷對留洋回來的人,都給翰林功名,待遇不可謂不高,社會上管這些人叫洋翰林。

有一個洋翰林,給巡撫何秋輦寫信時,把巡撫大名裡的輦寫成 “輩”。信裡還把究竟的“究”字寫成“宄”。何秋輦一看十分不快,就給這位洋翰林寫了副對聯 :

上聯:輦輩並車,夫夫竟作非非想;

下聯:究宄同蓋,九九難將八八除。

這裡“同蓋”指同門, 究”字去“八”為“宄”。用兩個錯字成聯, 對仗工整,可謂非常巧妙。

清朝大臣上朝沒那麼肅穆,文武兩班經常花翎亂顫鬨笑如雷

過了不久,又有一位洋翰林也致書何秋輦, 稱何為秋輩老伯, 還是把“輦”字寫成“輩”。敘事中又把“草菅人命”寫成“草管人命”。何秋輦一臉無奈之下,又手撰一聯:

上聯:輦輩同車,夫夫竟作非非想;

下聯:菅管為官,個個多存草草心。”

後來北京有人知道了,改寫了一下,就不像巡撫那麼文雅了:

輦輩同車,人知其非矣;

究宄並蓋,君其忘八乎!

高手在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