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質”一詞的演進

“體質”一詞的演進

在我國古代最早見手《晉書

·

卷三卡七列傳第七》,書中在介紹晉元王司馬保時有

保體質豐偉,嘗自稱體重

800

斤(注:據記載當時

4

兩為一斤

)”

的描述,這裡的

體質

,實際上是指身體。

體質現象是人類生命活動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它與健康和疾病密切相關。中醫學

歷來重視對體質現象的認識與研究。

在歷代中醫文獻中,體質一詞前後有不同的稱謂。早在《黃帝內經》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對體質的認識,但並未給出一個明確的概念,《素問

·

逆調論篇第三十四》中說

是人者,素腎氣勝

,《素問

·厥

論篇第四十五》中說

此人者質壯

等,這裡的

即是指人的體質而言。

東漢

醫聖

張仲景又稱之為

,《傷寒論》中有

虛家

汗家

亡血家

等之說。

唐代

藥王

孫恩逖稱之為

稟質

,《千金要方

·

養胎》中有

凡受胎三月,逐物變化,稟質未定。

明代磷鉛量醫家張介賓以

體質

氣質作機

混用而論,《景嶽全書

·

卷之四十小兒則上》中有

蓋有形色之虛實,有聲音之虛實,有脈息之虛實,如體質強盛與柔弱者有異也

,《景嶽全書

·

卷之四十一小兒則下》中噴把有又寫道

蓋兒胎月足離懷,氣質雖未成實,而臟腑已皆完備〞。

清代醫家徐大椿則稱之為

氣體

,《醫學源流論

·

病同人異論》中說

一概施治,則病情雖中,而於人之氣體迥乎相反,則利害亦相反矣

到了葉天士、華岫雲時才首次明確提出真正中醫學意義上的

體質

一詞,在《臨證指南醫案》中有

陰虛體質

木火體質

陽虛體質

等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