饅頭的來歷故事,饅頭沒那麼簡單

家家戶戶都在吃的饅頭你知道是怎麼來的嗎

老話說民以食為天,不管貧窮富貴,吃在老百姓的生活中都是排在第一位的,山珍海味,滿漢全席,各種各樣的美食層出不窮,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於食物的最求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但是不管菜品如何精緻,食材如何昂貴,餐桌上還是離不開主食的,而主食之中,饅頭更是廣大百姓,尤其我國北方百姓最為青睞的一種主食。那麼饅頭這種主食是怎麼來的呢?這裡面便有個小故事了,請聽我慢慢道來。

饅頭的來歷故事,饅頭沒那麼簡單

《三國演義》裡有這麼一段故事,蜀國政權的實際掌控者丞相諸葛亮一心北伐中原,興復漢室,以報先帝劉備的知遇之恩。為了解除北伐的後顧之憂,諸葛亮親自率兵平定南中孟獲叛亂,孟獲勢力地處蠻荒,素來不尊教化,諸葛亮採納參軍馬謖的建議,秉持著“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主導方針,對南蠻孟獲等人,七擒七縱,最終使孟獲心服口服,率領全體部落,誠心歸順。所謂的七擒七縱,實際上經歷了無數次大小戰鬥,兵連禍結,很多人因此喪命,尤其書中所說的火燒藤甲兵一節,諸葛亮都慨嘆殺人如此之多,必損自己陽壽。

蜀軍凱旋迴師之時,被河中瘴氣所擋,孟獲對諸葛亮言明,這是冤魂得不到解脫導致的,諸葛亮想到一路上大小戰鬥,敵我雙方,多少人因此失去生命,嘆息之餘,決定

親自設祭,為死者超度。可是問題又來了,按照傳統,祭奠亡靈,需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供奉到祭壇,這不又增加了亡魂的數量嗎?諸葛亮想出一個好辦法,將牛羊牲畜的肉剁碎,外面裹上面粉,蒸熟,做成人頭的模樣,供奉到祭壇上,瘴氣隨之化解。而這種用於祭祀的物品,當時被稱作饅首,因為首與頭同義,後來便慢慢演化成為饅頭,而在戰爭中,糧食往往難以轉運,將麵粉蒸熟,做成饅頭讓兵將隨身攜帶,也慢慢成為主流,以至於當今,饅頭成為家喻戶曉的主食,北方餐桌上更是離不了這種主食。

饅頭的來歷故事,饅頭沒那麼簡單

兩千年前,饅頭最初作為一種祭祀用品,代替人首,祭奠冤死的亡魂,其中雖然有些封建迷信的成分,但是更多的是體現了人們對生命的敬畏,諸葛亮南征蠻夷,又不忍再殺人以祭祀,才發明了這種有點像包子的饅頭,這小小的饅頭,不僅僅作為主食,更是融合了古人敬畏生命,敬畏自然的思想,還有諸葛亮愛民如子,體恤民生的為政之道,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後人千古傳頌。

饅頭的來歷故事,饅頭沒那麼簡單

饅頭的來歷故事,饅頭沒那麼簡單

山東純手工饅頭老面大餑餑早餐包子泡麵食不加糖嗆面原味饃饃

檢視

一首杜甫的《蜀相》送於各位: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