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三分天下”,《隆中對》千古流傳,他卻“默默無聞”

大家好,我是小白。相信大家對三國時期的一些故事多少都有些瞭解,像著名的《隆中對》大家肯定也是耳熟能詳。可以說這篇對後世影響深遠的《隆中對》,為當時窮途末路的劉備點燃了希望之燈,同時,也為諸葛亮自己找到了一個施展才華的機會。但是,今天小白要說的不是這個《隆中對》,而是魯肅版本的“隆中對”。那這個具體是怎麼回事呢,接下來請大家跟小白一起來看看吧。

同樣是“三分天下”,《隆中對》千古流傳,他卻“默默無聞”

圖片源自網路

在歷史上的魯肅並不像《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那樣忠厚和迂腐,其實他也是一個能夠審時度勢和深謀遠慮的政治家。魯肅對當時時勢的設想和諸葛亮的“隆中對”可以說具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都把曹操看作是頭號敵人,而且都認為曹操一時半會兒消滅不了,另外他們都主張“先三分,後一統”,那麼,這兩個版本的“隆中對”有什麼不同之處嗎?

同樣是“三分天下”,《隆中對》千古流傳,他卻“默默無聞”

圖片源自網路

魯肅這個的“隆中對”和諸葛亮的“隆中對”有所不同,雖然他們都主張先三分後一統,但是魯肅的三分和諸葛亮的三分是不一樣的,魯肅的“三分”是孫權、劉表、曹操;諸葛亮的“三分”是劉備、孫權、曹操。都有孫權和曹操,另一方一個是劉表,一個是劉備。這個不奇怪,因為魯肅的“隆中對”是在建安五年提出來的,那個時候劉備還沒搞清楚幹什麼呢,在哪兒呢。建安五年我們知道是官渡之戰的那個年代,魯肅怎麼會想到把劉備算一份的;而諸葛亮是替劉備謀劃,他怎麼會把劉表算一份呢。而等到赤壁之戰以後,甚至在赤壁之戰之前,劉表去世以後,魯肅就迅速調整了政策,就馬上把三分天下的那一“分”從劉表換成了劉備。

同樣是“三分天下”,《隆中對》千古流傳,他卻“默默無聞”

圖片源自網路

第二個不同,就是諸葛亮提出來的口號,或者說他最終極目標是霸業可成、漢室可興,漢室可以復興;而魯肅是明明白白的說漢室不可復興,這是他們的不同,這是立場的不同。因為諸葛亮要輔佐劉備成就大業,他必須打出復興漢室的這個旗號,當然,這樣的口號在後來,也成為了諸葛亮身上沉重的政治包袱,這是第二點不同。

同樣是“三分天下”,《隆中對》千古流傳,他卻“默默無聞”

圖片源自網路

第三點不同,就是魯肅的戰略規劃是把三分天下看做前提,就是現在已經三分了,孫權、劉表、曹操。統一的步驟是什麼呢?先消滅劉表,再西進拿下益州,和曹操劃江而治,也就是要“三國”變成“南北朝”。而諸葛亮的做法是什麼樣呢?先拿下荊州,再拿下益州,把西邊這塊地方佔住,等孫權和曹操兩個打起來,等他們兩個打得差不多了以後,我們北上、東進統一中國,是把“三國”變成“東西漢”,這是兩個版本“隆中對”的第三點不同。

同樣是“三分天下”,《隆中對》千古流傳,他卻“默默無聞”

圖片源自網路

好啦,以上就是小白所知道中,三國時期另一個版本的“隆中對”。今天小白就說到這裡吧,喜歡的朋友記得點贊關注小白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