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就是“對無用為,循道而行”,就是在事物發生之初的作為

東方既白 著

近期在闡述老子所說的“無為”,就是對“無”用“為”,就是在事物發生之初的作為時,碰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提問,就是一位道行很深的道友所說的:“無為不僅僅表現在事物發生之初,而是貫穿了整個發展過程”,說實在話,這個問題提的很好,也對我更進一步具體地詮釋“無為”的含義,提供了極具現實性的啟發意義,因為這個問題讓我明白了目前大部分人、甚至於有一定道行的人,對於“道”的理解,對於“無為”的含義及其整體定位到了什麼程度和層次,也為我更進一步細化性詮釋“道”和“無為”的含義和案例,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否則,可能我還會一直以自己理解和認為的方式,在不厭其煩地給大家“談經論道”,而“渾然不知”大家理解的難點和瓶頸在哪裡,說白了還是有點太“曲高和寡”了,脫離了廣泛的群眾基礎,縱然我已經下沉式的加倍細化了不少。

無為,就是“對無用為,循道而行”,就是在事物發生之初的作為

“無為”就是“對無用為,循道而行”

其實我一看到這位道友的問題,就已經知道他想表達的意思在哪裡,也知道根本的原因就是他混淆了個體與整體的關聯性關係,所以我回復他說,他這樣說也是正確的,但不全對,因為他只是站在更加細化的過程中來看待這個事情的,而沒有以《道德經》的“整體發展觀”和“宇宙大迴圈體系”來看待這個事情。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世間萬物的演化程序無不遵循“道生萬物,無中生有,有中化無”的宇宙大迴圈體系,而整個具體的演化程序,又都是由無數個具體的個體前後關聯起來組成的,說白了就是由無數個因果關係串聯起來組成的,故有前因就一定有後果,有後果也必定有前因,前因是什麼?前因就是“無為”,就是對“無”用“為”,就是在事物發生之初的作為,由無數個因果關係構成了整個事物的發展過程,就有無數個前因和無為,以及無數個後果和有為去對應,因此說“無為”就是貫穿整個事物發展過程之中的說法,是正確的,但這並不影響它仍然是表現在事物發生之初作為的事實,這並不矛盾,因為說白了“無為”就是每個因果關係的前因,前因前因,肯定就是表現在事物發生之初的作為。

所以老子在第六十四章中總結說“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就是對“無為而治”最好的詮釋和解讀。因為“合抱之木”就是從“生於毫末”,一點一點長大成材的,“九層之臺”,就是從“抔抔累土”堆積起來的,“千里之行”,就是從“足下”一步一步走出來的。因此“無為”,不但是表現在事物發生之初的作為,更是貫穿整個事物發展過程之中的作為。

其實,關於這個事情,也可以從《易經》“乾卦”的“元、亨、利、貞”進行更具體的詮釋論證。熟悉“乾”卦的人都知道,乾卦的卦辭在六十四卦中是最直接乾脆、簡單明瞭的:元,亨,利,貞。四個字而已,那麼到底該如何理解“元,亨,利,貞”這四個乾淨利索的單字呢?其中到底蘊含了怎樣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道執行規律呢。

無為,就是“對無用為,循道而行”,就是在事物發生之初的作為

乾卦卦辭

孔穎達的《周易正義》引莊氏語:元者善之長者,謂天之體性,生養萬物。善之大者莫善施生,元為施生之宗,故言‘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者,嘉,美也。言天能通暢萬物,使物嘉美之會聚,故云‘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者。言天能利益庶物,使物各得其宜而和同也。‘貞者事之幹’者,言天能以中正之氣成就萬物,使物皆得幹濟。”

《文言》有云:“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乾為天。認為“元,亨,利,貞”代表天道執行、生化萬物的四種功能屬性,也表示天生養萬物的四個階段。

無為,就是“對無用為,循道而行”,就是在事物發生之初的作為

開元盛世,開元通寶

“元”即是開始,元始。孔子認為開始很重要,所以說“元者,善之長也”,中國一直都有“乾生元”的說法,而且還有這個名字的百年老店呢。中國最古老的神叫元始天尊,我們到一個地方如果發現那個地方的廟叫“開元寺”,就說明這個廟是最舊的,我們新的一年叫“元旦”。元就是開始,而且是好的開始。“亨”就是亨通,順利通達。《文言》解釋“亨,嘉之會也。”好的東西都聚集過來了,肯定就亨通了。

無為,就是“對無用為,循道而行”,就是在事物發生之初的作為

洪運亨通

“利者,義之和也。” 義謂天下合宜之理,道謂天下通行之路,義的意思就是適合不適合,適宜不適宜,合理不合理。義能夠很合理,大家就比較和諧。“貞者,事之幹也”,貞就是貞操,固正的操守。我們常說經得起利的考驗的人就叫貞,貞就是一個人賺了錢,發達了,還能規規矩矩,始終如一。“貞”就是一個人要公正的照顧到跟你相關的每個人,這樣一來,內心貞不貞就得到證明,見利忘義或者只照顧自己的小圈子就是不貞。

無為,就是“對無用為,循道而行”,就是在事物發生之初的作為

“乾卦四德”與“儒家五常”一脈相承

儒家把元、亨、利、貞發展成了五個字:仁、義、禮、智、信,仁就是元,義跟禮就是亨,智就是利,利益當前的時候是最考驗理智和智慧的時候。貞就是信,人家對你信不信就是看你正不正,你正,就算他覺得不公平,也覺得你有你的道理,也還是會擁護你;你不正,就算你對人家再好,人家都會懷疑你是不是又要利用他做什麼事情,他會怕,會躲得遠遠的。所以貞就是信,就是我們自己給人家的印象正不正,動機純不純,這才叫貞,貞了就可以再貞下起元,然後又有一個新的發展,比以前還要好。不貞,那就不能再元了,就起不來了,所有事情都是如此,一旦方向錯了,整個免談,空忙活一場。

故乾卦“元、亨、利、貞”的迴圈過程,整個是成螺旋式發展趨勢的,一個“元亨利貞”發展完畢,又開始新的“元、亨、利、貞”,週而復始,整個宇宙的一切都是圍繞“元、亨、利、貞”迴圈往復。孔子認為,元亨利貞是四種美德,元告訴我們要慎始,開始謹慎才會亨利,在發展中追求正當利益,才有可能不斷取得成功。元、亨、利、貞也是迴圈往復,不斷向前發展的。剛開始只是小規模的,只是一個小圓圈,通過了貞的考驗,下次元就會做大,亨利貞也就更大,然後一圈一圈都是元、亨、利、貞,自然界是如此,我們的人生、事業更是如此。

無為,就是“對無用為,循道而行”,就是在事物發生之初的作為

貞下起元,週而復始,螺旋式上升

因此“元亨利貞”是有及其深刻的因果關係的,就一件事情整體的階段來看,“元”就是因果關係中前面的“因”的部分,即“無為”的部分,“亨利貞”就因果關係中前面的“果”的部分,而兩者之間發生關係的交匯點就是整個事物實際發生的過程和軌跡,一件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都是順應“元亨利貞”的發展規律,那麼最後的結果就一定是吉的,一定是“無為而無不為”的;反之,如果其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都是違背事物的發展規律,那麼最後的結果就是兇的,這都是其因果關係的具體體現。故,正如上圖所示的“元”一樣,“無為”,不但是表現在事物發生之初的作為,更是貫穿整個事物發展過程之中的作為。

說完了“乾卦四德,元亨利貞”與“無為有為”的替代關係後,其實我們還可以從“屯”卦和“蒙”卦的“綜卦”關係中進行更深一步的論證,

《序卦》中說道:“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充滿天地之間的就是萬物,所以接著出現的是屯卦。屯是盈滿的意思,也是萬物開始出生的意思。萬物開始出生之時要怎麼辦呢?“屯”卦卦辭說:“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乍看起來是不是跟代表“無為”含義的“無妄”卦卦辭很有關聯性,前期“無為”的時期,“無妄”卦卦辭說:“元、亨、利、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一旦經歷了量變的“無為”之後,到了實質性突破的時候,“屯”卦卦辭就說:“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了。

無為,就是“對無用為,循道而行”,就是在事物發生之初的作為

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

生了之後怎麼辦呢?《序卦傳》接著說:“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穉也。”,所謂“蒙”,就是啟蒙的意思,具體要怎麼“啟蒙”呢?“蒙”卦卦辭說:“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其實這就到了具體“務實”的“有為”階段,因此,“元,亨,利,貞”的整體迴圈過程就少了個“元”的初始階段,而且“利貞”也不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要滿足了“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的基本條件後,才能“利貞”。

所以“屯”卦和“蒙”卦的綜合辯證關係,是很能說明“無為”和“有為”的整體發展關係的,因為“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經歷了大量的“蒙”之量變之後就會再次獲得“新生”,新生之後就需要更高層次的“蒙”,經歷了大量的“蒙”之量變之後又會再次獲得“新生”,蒙積累的量變越大,則新生的質變層次就越高,如此週而復始,迴圈往復,以至於“活到老,學到老,學到老,再活到老”。說白了,這就是“無為”和“有為”在事物整體發展過程中迴圈往復、週而復始的迴圈過程。

無為,就是“對無用為,循道而行”,就是在事物發生之初的作為

道生萬物、物生必蒙,蒙者蒙也,道法自然

因此,理解和解讀老子的“無為之道”,沒有那麼玄乎,說白了就是:“對無用為,循道而行,就是在事物發生之初的作為”,不能只像部分誤入歧途的古人那樣,窮其一生盡走“玄之又玄”的“玄學”之路,以至於自己也迷糊其中,不知所云。而是完全可以和日常生活的真實案例結合起來進行解讀詮釋的,更可以用現代圖表的方式進一步解釋說明,進而從整體上把握老子《道德經》中所蘊含的“宇宙大迴圈體系”和“整體發展觀理念”。

無為,就是“對無用為,循道而行”,就是在事物發生之初的作為

《道德經》的“宇宙大迴圈體系”和“整體發展觀模型”

不能像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那樣,從先秦時期搭起整體框架,從魏晉時期開始就進入了玄學而無法自拔,以至於到唐朝時達到佛高於道的失衡狀態,及至到宋明理學時期才逐漸撥雲見日,迴歸到理性和正常的軌道上來,因此當前世界背景下的中國哲學甚至是世界哲學創新性發展研究,所剩的就整體性、系統性的梳理工作,因為從上到下的各個層次,都已經被古今中外的古人一一走了個遍了,差只差一個整體的“構建師”把它完美的整體呈現出來而已。

因此我們在讀《道德經》時候一定要“邊界思維”的框架和“整體發展觀”的理念在裡面。在講跟“道”相關的問題時,就必須在混沌無極之道的層次和維度上,萬物“無中生有”的階段,即要在“無極而太極,太極本無極”的那個“無極”的“思維邊界”裡,而一旦下沉到了“陰陽太極”的角度來看世間萬物,則黑就是黑,白就是白,高就是高,低就是低,長就是長,短就是短;站在五行生剋的角度來看,金就是金,木就是木,水就水;站在人道家庭的角度,父母就是父母,夫妻就是夫妻,子孫就是子孫,大家都各行其道,各得其所,這就是《道德經》透過其“宇宙大迴圈體系”和“整體發展觀”所要展現給我們的世界真相。

所以孟子站在“陰陽太極”的層面說“人性本善”,荀子說“人性本惡”,這兩種說法看似矛盾對立,實則又都能自圓其說,各得其所,這其中的真正原因只有通透了《易經》和《道德經》的“宇宙大迴圈體系”和“整體發展觀”之後才能明白。因此,後面的幾個章節我們就從“混沌無極”的終極維度和層次下沉到“陰陽太極”的天道維度和層次,來給大家講講“人性善惡”的對立統一性問題。

上一篇:“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道德經》哲學的“整體發展觀”

作者 | 東方既白

十年學“易”一朝悟“道”,首創《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文化研究新體系。

致力於以周敦頤的《太極圖》為基礎,系統性揭秘《道德經》所蘊含的

整體思想及其架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