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專訪 | 毫末智行CEO顧維灝:不一定要走出去,長城本身是一條“很粗的腿”

新造車公司都在加碼建設智慧駕駛團隊,標榜全棧自研,傳統車企能響應者寥寥。雖然上汽發表過“身體靈魂”論,但在智慧駕駛上,依然需要藉助第三方公司Momenta的能力。

滿足條件的,或許只有長城汽車。毫末智行是長城旗下的智慧駕駛公司,雖然也對外融資拿錢,但是在ADAS(輔助駕駛)業務上,只服務於長城汽車。

在近日接受36氪等採訪時,毫末智行CEO顧維灝描繪了一套與行業主流不大相同的打法。盤踞在車企版圖中的技術子公司,包括吉利旗下的億咖通、上汽旗下的斑馬網路等,都有一個平臺夢:向外拓展成第三方供應商,承接全行業訂單。但毫末智行暫時沒這個打算。

“長城本身就是一條很粗的腿,它連續好幾年銷量100萬輛,2025公佈的戰略要(一年)賣400萬輛車,我為什麼不把長城服務好?”顧維灝向36氪直言。

顧維灝告訴36氪,毫末智行的目標是做到L5級的自動駕駛,但前提是,公司要活下來。而深度繫結長城,不僅可以獲得穩定的收入,還能利用跟長城合作的機會,持續低成本的獲取資料,支撐其漸進式走到L5的路線。

毫末智行董事長張凱也透露,預計到2022年底,毫末智行輔助駕駛系統將落地長城汽車34款車型,約佔其整體待上市車型80%,預計未來三年搭載的乘用車總量超過100萬臺。

毫末智行成立於2019年11月,前身是長城汽車的智慧駕駛部,核心團隊成員一部分來自長城汽車,一部分來自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專家團隊,目前公司已經有500人左右。

顧維灝是一名自動駕駛行業的老兵,加入毫末智行之前,其在百度度過了16年的職業生涯,先後負責過百度L3級自動駕駛、車聯網、地圖等業務,歷經百度自動駕駛業務的起伏轉折。2019年,百度L3事業部和L4事業部發生整合,顧維灝也隨之離開,今年2月, 出任毫末智行CEO。

據顧維灝介紹,除了為長城汽車做輔助駕駛量產,毫末智行還有另外兩個造血業務,一個是做末端的無人物流車運營,目前已經和物美合作,合作的模式是MAAS(mobility as a service),“就是運一單他們給我多少錢。”

第三個是賣硬體方案,即智慧底盤,客戶受眾集中在美團、阿里這樣掌握配送、物流場景的巨頭。日前,阿里釋出了智慧物流無人車“小蠻驢”,毫末智行將為這款車提供生產製造、出廠測試驗證、規模量產等服務。美團同樣是毫末的大客戶。

今年2月,毫末智行完成數億元Pre-A輪融資,首鋼基金是領投方,美團和高瓴創投也都參與了投資。

這就牽扯到一個問題,一旦拿了外部投資,就需要透過IPO進入公開市場,給予投資人回報。長城如果既是核心股東,又是單一大客戶,勢必引發關聯交易問題。為此,顧維灝的想法是,透過物流小車業務,不管是做運營提供商,還是賣硬體底盤,都可以增加更多收入構成。

“無人物流上兩個最主要的巨頭,美團、阿里,都和我們有非常深刻的,幾乎唯一性的合作。”顧維灝告訴36氪,“他們未來3-6個月的訂單都提前下給我們,我們能深刻感受這個趨勢。”

商業路徑設定好,就是技術體系的搭建。目前,毫末智行走的全棧自研的路線,尤其是硬體設計和基礎軟體,這些量產環節中比較難的部分,毫末智行都會涉及。日前,毫末智行聯合高通,釋出了最新一代域控制器小魔盒3。0,單板算力達到360TOPS,可支撐AI視覺大模型的車載運算以及車端感知資料的篩選、清洗、脫敏和迴流,將於明年在長城汽車上量產。

毫米智行董事長張凱將漸進式自動駕駛路線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自動駕駛能力的實現,大部分公司都已經做到,第二個階段是自動駕駛系統的規模化部署,第三個階段是自動駕駛能力的逐步完善。

尤其關鍵的就是第二階段,自動駕駛系統的規模化部署的程度,這和積累資料的規模,解決長尾問題的速度直接相關。而毫末智行不管是繫結長城做軟硬體技術的量產,還是承接大量末端無人物流車業務,都似乎在圍繞這個目標做佈局。

以下是36氪等媒體與毫末智行CEO顧維灝對話,略經摘編:

36氪:毫末智行業務挺多,做末端配送、ADAS,還有智慧硬體,作為一個初創公司,您覺得哪塊業務最性感,資源怎麼分配?

顧維灝:兩件事,第一件事我們到底想幹啥,第二件事怎麼活下來。我們想幹自動駕駛這件事情,不管是大車小車,載人載物大家都想幹,拿這個也好講故事。

但是我們今天所有的產品,或者是業務實際開展宣傳裡都沒有做RoboTaxi,就是因為我們考慮第二個問題,在這過程中怎麼活下來,活下來同時,也能夠到達我們想要到的地方。所以選擇我們今天的業務,包括乘用車上做輔助自動駕駛,我們認為是資料,誰能收集回來更多持續的低成本的資料,誰才有可能活著到達L5勝利時刻。

我們自己想做無人配送,但是美團、阿里看重我們的能力,我們不排斥這個東西。我們一方面給他們提供產品是讓我們自身的產品能力、工業能力、生產能力做的更強。跟他們連線過程中讓我們硬體工藝能力本身達到更強,這樣我們做自己的無人物流時能少走很多彎路。同時,在這過程中有收入產生,保證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持續回血。

我們自己在選擇的時候第一我們肯定想做L5,我們就會篩選怎麼到達L5,先選擇哪個場景搞L5,才出現今天看似業務比較多的一個表象。

36氪:ADAS這塊現在也比較熱,Momenta融資也挺好,毫末現在主要的ADAS業務還在長城體系,下一步要怎麼樣走出去?

顧維灝:首先,我們要不要走出去,這是個問題,因為我們不是想做成Tier1,我想做L5,我認為那個商業模式或者社會價值更大。

長城本身就是一條很粗的腿,它連續好幾年銷量100萬,2025公佈的戰略要賣400萬輛車。任何一個Tier1你搞10個車廠可能都沒有長城一個車廠賣的多,我為什麼不把長城服務好,利用跟長城合作的機會,共同研發出來一個像L5這種對未來更有價值的產品,這是我們考慮的最基礎的問題。我們首先要把長城服務好。

36氪:長城是毫末的股東,如果外部投資人有IPO的預期,怎麼解決訂單來自單一大股東的問題?

顧維灝:所以我們現在還有無人物流車。我覺得上市肯定會考慮大股東關聯交易收入佔比,這個確實一定要考慮,對我們來講我們更多的業務形態解決,不一定是要走進第二個主機廠。

36氪:現在能看到雛形嗎?外部物流車營收佔比。

答:能,我們是最能看到這個訊號的。無人物流上兩個最主要的巨頭,美團、阿里都和我們有非常深刻的幾乎唯一性的合作,我們看到他們未來3-6個月的訂單提前下給我們,我們能深刻感受這個趨勢,但是他們多少我也不能說。

36氪:營收佔比大概有多少?

顧維灝:收入現在這個時點對我們來講沒那麼重要,我們還是把客戶、產品、市場做出來。你說看未來的預計,我們肯定是算過,盤算過,認為這條路是可以的。

真的是兩種生意,你要做Tier1真的要做10家車廠,每個車廠給我一個車型,一個車型一年賣1萬個,做10個車廠一年才10萬。那我不如把長城服務好,任何一個車型年銷量都能達到好幾萬。

當然,選擇這個方向也跟我們自身的出身和背景有關係,現在把我的方案賣給別家車企,他們也不會買。就算一年給我1萬的規模,非常不值當,我在長城可以做100萬、200萬、300萬訂單,我出去費好大力只做1萬輛,我沒有這個動力。

36氪:長城的業務是透過魏總來打通嗎?

顧維灝:不是,我們也是要公平競爭。

問:現在長城汽車它有兩套平臺,一個是華為MDC平臺,另外一個是高通驍龍,這是硬體方面,對於毫末來說,是不是會有一些競爭壓力?

顧維灝:沒什麼競爭壓力,最後產品看的還是價效比。長城並不是非毫末不可,長城自己想保障的還是車輛真的能夠有競爭力,真是能賣出去,這個是長城最大利益所在。

毫末做合適的產品它就用,如果別人的提供產品比毫末價效比高,長城也沒有義務一定要用我們的東西。長城建立這種機制,就是想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做出更好的產品,參與到更充分的市場競爭裡。

36氪:您怎麼看現在智慧底盤這個事,現在很多初創專案做智慧底盤,您覺得哪些角色更適合做這個事?

顧維灝:我們做的智慧硬體核心就是智慧底盤,只是把這個智慧底盤用在無人物流車。我們最早有一個產品做mini bus,這個商業機會當時的判斷,包括現在也是,這個商業機會來的更晚一些,所以我們封存了我們mini bus很多技術,直接把底盤拿出來更多的去拓展無人物流,現在是這樣的一個打算。

做智慧底盤還是取決於團隊基礎能力,第一,是不是真的能設計出來,第二,取決於它的供應鏈能力,是不是真的能夠做低成本,這個是最核心的兩個。汽車硬體它就是規模效應,比如說你是長城汽車,你一年賣100萬輛,你買一個攝像頭那就是一個價錢,我是一個新興企業,我一年可能才賣1000輛車,那我買同樣一個攝像頭就是另外一個價錢。同樣的供應商一定會支援你,不一定支援我。

我覺得智慧底盤應該還會有人做,只是大家選擇生意的模型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