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 綠色轉型 風光無限

面朝大海 綠色轉型 風光無限

金風科技

面朝大海 綠色轉型 風光無限

上海電氣

面朝大海 綠色轉型 風光無限

遠景能源

面朝大海 綠色轉型 風光無限

全國首批BIPV廠房屋頂光伏專案在建湖併網發電

面朝大海 綠色轉型 風光無限

雙瑞葉片

面朝大海 綠色轉型 風光無限

鹽城國能大豐H5#海上風電專案

面朝大海 綠色轉型 風光無限

天合國能

面朝大海 綠色轉型 風光無限

阿特斯

面朝大海 綠色轉型 風光無限

鹽城市智慧能源大資料中心

□記者 黃雲鷹

延綿的黃海灘塗,浩瀚的藍色海洋,蘊藏著極為豐富的“風光”資源。

位於鹽城射陽河口東南側海域、輻射沙洲最北端的碧海深處,射陽龍源4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一排排4。5MW風電機矗立在蔚藍的大海中。藍天白雲下,海風過處,葉片轉動,源源不竭的電流透過海底電纜匯流至升壓站,接入電網後點亮萬家燈火。

距離風電場200公里的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光電產業園,集聚天合光能、阿特斯、潤陽、碩禾、小牛等一批光伏龍頭企業,形成從上游原材料到下游光伏裝置、電站配套企業全產業鏈。在天合光能鹽城製造基地內,電池、元件生產線滿負荷生產,一塊塊210至尊600W+系列超高功率元件陸續下線,出貨全球。

……

碳達峰、碳中和“30·60”目標開啟低碳新時代。全球風電、光伏產業發展勢頭強勁,作為“雙碳”目標的踐行者,鹽城更是扮演著中國“碳路先鋒”的角色,科學有序開發“風光”資源,帶來的不僅僅是清潔能源,更是千億級規模的產業叢集。

面朝大海向未來,綠色轉型作典範。

鹽城這座江蘇省海岸線最長、海域面積最廣、灘塗溼地最多、海洋資源最豐富、經濟增長潛力最大的城市,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深入貫徹落實“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堅持把新能源產業作為主導產業重點打造,能源結構持續最佳化,產業規模做大做強,產業鏈條基本建成,加快構建低碳迴圈的綠色產業體系,已成為全國首批新能源示範城市、國家海上風電產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長三角地區首個“千萬千瓦新能源發電城市”,被譽為“海上風電第一城”。

涵養“面朝大海”的氣度胸懷——

扛起“雙碳”使命 推動能源轉型

“雙碳”目標提出意味著一個以化石能源為主的發展時代結束,可再生能源將從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生力軍成長為碳達峰碳中和的主力軍。資料顯示,到“十四五”末,預計風光等可再生能源在全社會用電量增量中的比重將達到三分之二左右。

一直以來,“綠色”“低碳”都是鹽城的名片,也彰顯鹽城的責任擔當。不久前召開的鹽城市第八次黨代會明確提出,“積極在‘雙碳’目標下競逐新賽道,發揮好溼地碳匯優勢、世遺生態優勢、新能源產業優勢,實現利用生態優勢換道超越。”

在“雙碳”目標下競逐新賽道,鹽城使命在肩、底氣十足。首先,鹽城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地,正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更多“鹽城智慧”“鹽城經驗”,向世界展現中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實踐。

其次,鹽城是長三角中心區城市,坐擁長三角得天獨厚“風光”資源,近海100米高度年平均風速超過7。6米/秒,遠海接近8米/秒,年等效滿負荷小時數可達3000至3600小時,是江蘇乃至全國海上風電開發建設條件最好的區域之一,是名副其實“風的故鄉”。年太陽輻射總量為1400至1600千瓦時/平方米,年平均光照時間在2280小時左右,年發電利用小時數1200小時左右,是江蘇太陽能資源富集之地。

“十三五”期間鹽城規劃海上風電容量822萬千瓦,佔江蘇省的56%;“十四五”期間鹽城海上風電規劃容量902萬千瓦,佔江蘇省的70%。未來規劃有2400萬千瓦的深遠海風電資源。鹽城是江蘇打造“海上三峽”名副其實的主戰場、主陣地、主力軍。

依託資源稟賦,鹽城堅持系統謀劃,吸引國家電投、華能、國家能源、三峽、龍源、中廣核等一批國字頭資源開發企業,實施風光資源系統化、規模化、集中化開發。

推動能源結構向深度脫碳轉型,是關乎發展的一場深刻革命。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底,鹽城新能源發電累計裝機容量985萬千瓦,佔江蘇28。17%。風電累計裝機容量738萬千瓦,其中海上風電裝機容量352萬千瓦,佔江蘇61%、佔全國39%、佔全球10%。同時,已形成獨具沿海特色的以漁光互補、農光互補、產業園區分散式光伏為主的光伏開發格局。光伏累計裝機容量215萬千瓦,佔江蘇12。77%。

今年4月12日,鹽城新能源裝機容量達1004。76萬千瓦,成為長三角地區首個“千萬千瓦新能源發電城市”。上半年新能源累計發電量127。21億千瓦時,佔全市發電量的49。15%,佔全市用電量的64。37%。這意味著,鹽城每使用100度電,超六成來自新能源發電。這個數字遠超全球標杆——歐盟的38%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利用率。

鹽城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能源綠色轉型示範城市、踐行“雙碳”目標的先行區。

錨定“向海發展”的重點方向——

產業鏈式集聚 崛起藍色經濟

用好資源“聚寶盆”,端起綠色“金飯碗”,鹽城新能源產業蓬勃興起、動能澎湃。

光伏巨頭天合光能今年持續“加倉”鹽城,投資新上16GW電池產品線、10GW光伏元件專案。其在鹽城最新佈局的產品,皆為行業技術領先的210超高功率電池和元件;

正泰新能源大豐基地首塊元件下線以來,短短半年時間開票就突破20億元。二期計劃於年底前開工建設,將新增3GW高效晶矽電池與3GW高效晶矽元件的生產製造;

總投資38億元的亨通海纜製造專案、總投資20億元的潤陽三期9GW高效PERC太陽電池片專案等一批投資超10億元新能源裝備製造專案正在有序推進;

總投資50億元的明陽智慧5GW異質結光伏電池專案在鹽落戶,一期規劃產能2。5GW;

……

在邁向碳中和時代的偉大征程中,鹽城以開闊的視野和開放的姿態,實施“風電與光電立體佈局、開發與製造聯動發展”戰略,將自身產業納入世界產業分工鏈條中,在世界新能源產業的版圖中嵌入“鹽城座標”,大力招引新能源風電光伏領域龍頭領軍企業,拉長新興產業鏈條,把生態資源價值轉化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金山銀山。

經過十餘年辛勤耕耘,鹽城已擁有107家新能源產業規上企業,構建全產業鏈生態體系,打造新能源先進裝備製造業集聚區,形成東臺、大豐、射陽、阜寧、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五大新能源重點板塊,成為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最重要的新能源產業基地。

在風電領域,鹽城引進金風科技、遠景能源、上海電氣為代表的整機制造企業,中車電機、中材科技、時代新材、上玻院、京冶軸承等配套裝備製造企業,以及泰勝風能、海工能源、長風海工等海工製造企業,基本覆蓋產業鏈裝備製造的主要環節,成為國內產業規模大、配套能力強、集聚效應佳的風電裝備製造基地。

在光伏領域,鹽城已成為中國光伏產業重地,阿特斯、天合光能、協鑫集團、潤陽等一大批大型知名光伏裝

備製造企業落戶投產。今年上半年,鹽城建成電池片產能32GW、元件產能22。4GW;在建電池片產能30GW、元件產能9GW,均位居全省前列。

只爭朝夕、逐夢藍海。

2020年鹽城新能源產業規上企業實現開票銷售625。2億元,同比增長15。74%。其中,新能源裝備實現開票銷售507。6億元,同比增長15。3%。今年上半年,鹽城新能源產業開票銷售370。52億元,同比增長42。09%。其中,新能源裝備實現開票銷售300。73億元,新能源發電實現開票銷售69。79億元。此外,全市25個新能源重點專案半年完成投資92。67億元,產業發展後勁持續增強。

厚植“賦能未來”的競爭優勢——

加強科技創新 擴大開放合作

面向新能源產業發展的藍海,唯有創新驅動,才能奮楫爭先;唯有開放合作,才能揚帆遠航。

金風科技海上風電培訓中心獲全球風能組織GWO葉片維修培訓服務認證證書,實現亞洲地區GWO葉片維修培訓服務模組“零”的突破;全球首臺抗颱風型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核心動力——5。5MW海上漂浮式風力發電機由江蘇中車研製;全球首臺12MW半直驅永磁同步風力發電機在江蘇中車電機有限公司株洲製造基地下線……今年以來,鹽城新能源產業創新、開放合作成果豐碩。

領先佈局的鹽城,不再只是追求新能源企業量的積累,而是在創新強鏈方面勇挑重擔,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第一動力,加快網際網路、大資料和新能源產業深度融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打造全國乃至全球重要的新能源創新發展示範城市。

目前,鹽城建成金風科技大型直驅永磁海上風電機組檢測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中車電機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華能海上風電技術研發中心等十多個國家級、省級科技創新平臺,建成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灘塗風光電產業基地、國內首箇中外合資海上風電專案、首個海上風電實訓平臺、風電領域首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省內首個CIGS-BIPV專案等十大產業創新示範工程。同時,擁有潤陽悅達光伏高效電池研究院、天合國家重點實驗室等技術服務平臺。

這些都是突破行業瓶頸、打破國外壟斷、攻關風光電核心技術的重要創新載體平臺。實現“雙碳”目標,特別是風電從平價到低價,尤其需要推動產業與大資料、雲計算等新興技術深度融合,用數字化技術賦能。鹽城依託市國能公司組建“鹽城智慧能源大資料中心”,為資源評估、選址最佳化、專案執行、電網架構、能耗管理、運維管理等業務提供專業化服務,打造跨區域、跨行業的能源大資料平臺。

在建好載體平臺的同時,鹽城致力於產業模式創新和專業人才培養。堅持“風、光、漁、水”立體開發佈局,開展多元化示範應用。堅持“產、政、學、研”融合發展,成立鹽城工學院新能源學院,致力於新能源產業研究型人才、應用型本科人才、繼續教育人才與師資的全方位培養,學院被正式納入首批省級重點產業學院建設序列,是全省唯一以新能源產業為建設方向入選的學院。

深化國際合作是提升新能源產業發展層次和水平的關鍵。我國首箇中外合資海上風電專案——國華和法國電力合作的東臺50萬千瓦海上風電專案在鹽落地,開創中歐海上風電投資合作先河,為全球海上風電合作提供了先行先試的寶貴經驗。國家電投江蘇公司引進丹麥蘭博、英國阿特金斯參與國電投濱海專案設計論證。金風科技獲准加入Intertek(天祥)集團“衛星計劃”實驗室,成為風電行業整機制造商首家透過Intertek衛星計劃的實驗室。

擘畫“逐夢藍海”的壯闊藍圖—

瞄準兩個“2000” 開創美好未來

“雙碳”引領,鹽城新能源產業藍圖更為壯闊。不久前,鹽城釋出“十四五”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產業邁向兩個“2000”藍海:產業規模達到2000億元,裝機容量達到2000萬千瓦。聚力建設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示範基地、光伏綜合應用示範基地、“可再生能源+儲能示範基地”、“長三角綠氫示範基地”、“新型電力系統示範城市”,全力打造世界級新能源產業基地、國際綠色能源之城和國家新能源創新示範城市。

掌舵揚帆,御風而行。鹽城海上風電規劃容量巨大,規劃有902萬千瓦的近海風電資源,佔江蘇規劃容量的76%;同時,規劃有2400萬千瓦的深遠海風電資源。“十四五”,面對海上風電“平價時代”到來,鹽城從全產業鏈協同降本的角度尋求解決方案,成立海上風電產業聯盟,搭建大中小企業創新協同、供應鏈互通的新型產業生態,帶動全產業鏈降本增效,到2025年,建成千萬千瓦級近海海上風電開發基地。堅持示範引領、穩步推進,推動千萬千瓦級遠海海上風電開發基地規劃佈局,在全國率先啟動建設遠海海上風電示範專案,為國家海上風電向深遠海推進提供經驗和借鑑。

同時,鹽城提出要“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風電裝備製造叢集”。持續推動產業補鏈強鏈,聚焦風電產業鏈高階產品、關鍵技術和缺失環節,重點招引主軸軸承、控制系統等風電關鍵零部件領域龍頭企業。特別提出要實施“三個一批”行動計劃,全力打造一批具有行業引領地位的龍頭企業、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優勢的骨幹企業、一批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高成長性企業。

中國光伏看江蘇,江蘇光伏看鹽城。去年江蘇光伏電池產量達53。8GW,全國佔比超43%。在江蘇光伏產業領跑全國的背後,鹽城撐起江蘇的半壁江山,去年光伏電池產能達28。7GW,幾乎佔整個江蘇電池產能的一半。

搶抓光伏產業飛速發展機遇,今後五年,鹽城將力爭打造成為全球領先的光伏產業基地和全國綜合產能最大的光伏電池及元件生產基地,加快產業強鏈補鏈,實現“十四五”期間電池片和元件產能雙雙突破100GW。重點推動光伏電池、元件產品迭代升級,引導企業研發異質結、TOPCON、鈣鈦礦等新一代高效光伏電池技術,提升光伏產品多場景適應性和競爭力。

以“打造光伏綜合應用示範基地”為目標,統籌推進整縣屋頂分散式光伏開發,重點推進建湖、鹽都、射陽、阜寧、濱海、鹽城經開區、大豐等,在“化散為整”上下功夫,整合分散屋頂資源,打造具有特色的沿海光伏綜合利用示範基地。積極推動光伏建築一體化示範專案,搶抓BIPV發展風口,啟動BIPV產業佈局,分層次打造BIPV示範專案、示範縣和示範區。

“十四五”期間,氫能和儲能產業迎來重要的風口期,在繼續做大做強風電、光伏兩大優勢產業的同時,鹽城加快佈局儲能、氫能兩大未來產業。以建設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儲能的示範基地為目標定位,積極培育發展儲能產業。以可再生能源制氫為重點,探索“綠電”制“綠氫”的現實路徑,打造長三角示範綠氫基地。

同時,持續提升產業配套保障能力。加快推動沿海射陽、豐海500千伏輸變電工程進度,確保在建海上風電專案年底前全部併網發電。加快推進直流跨江專線、特高壓輸變電等送出工程,加快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圍繞“區域樞紐港”和“特色產業港”的發展定位,加快提升港口能級,重點依託射陽港區、大豐港區,打造立足鹽城、輻射長三角的區域性海上風電運維基地。

“雙碳”目標吹響能源變革號角。“風光”鹽城,把向海發展、綠色轉型作為戰略取向,正砥礪奮進“十四五”,闊步邁向兩個“2000”藍海,為全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30·60”目標探索路徑,創造綠色智慧能源美好未來。

特別宣告: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