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陰影籠罩 產品不見蹤影 造車新勢力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最近網上流傳的造車新勢力“死亡名單”上,49家企業只有11家處於良好的生存狀態,其餘已經名存實亡或者直接死亡。

雖然這個“死亡名單”真假虛實難以考證,但一個現象是,多家造車新勢力瀕於死亡,既成事實。

而相當數量的造車新勢力,只有PPT,沒有新產品。或許這本身就是一種泡沫的存在。

死亡陰影籠罩 產品不見蹤影 造車新勢力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死亡陰影籠罩 產品不見蹤影 造車新勢力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日前,馮思翰在中德汽車大會圓桌論壇上,有一個發言,是針對“造車新勢力”的。其內容主要是:“在我們看來,新勢力造車公司在中國有個特徵,一般情況下,他們可以從投資人那裡得到充足的資金,幾乎沒有後顧之憂(沒什麼好失去的)。換作是我,如果資金充裕的同時還沒有後顧之憂,那麼我一定勇於嘗試,也會努力給使用者打造一款“極致”產品。我們發現,造車新勢力的產品往往擁有豐富多彩的造型以及大量的創新性功能,雖然許多功能在眼下難以充分發揮其作用,然而,這些產品正在顛覆中國使用者對於未來中國汽車的認識。”

馮思翰還說,“我相信,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這些造車新勢力會為我們所有企業留下清晰的足跡,同時我也相信,即便其中多數不會實現盈利,他們仍將對我們的業務產生深遠影響。它們也使我們認識到,中國使用者未來對我們真正的期待是什麼。無關乎企業自身經營成敗,這些新興的中國汽車品牌對整個行業都已產生巨大影響。”

這個發言,耐人尋味。

死亡陰影籠罩 產品不見蹤影 造車新勢力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馮思翰並沒有武斷否認造車新勢力,而是對其融資能力、豐富多彩的造型、創新性功能不吝讚賞,充分肯定,並相信“這些產品正在顛覆中國使用者對於未來中國汽車的認識”。但字裡行間,不難看出馮思翰對中國品牌造車新勢力心存隱憂,限於自身身份,不便一針見血地指出來。這就是,第一,儘管造車新勢力的產品具有“大量的創新性功能”,但“許多功能在眼下難以充分發揮其作用”;第二,造車新勢力“其中多數不會實現盈利”。事實上,造車新勢力的生存現實,比馮思翰說的要殘酷多了。有的已經死亡。

死亡陰影籠罩 產品不見蹤影 造車新勢力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一般來說,機動車的核心效能就是其動力效能和對創新效能源的科學合理使用。恰恰在這方面,造車新勢力乏善可陳,有的僅僅是融資能力和美妙的藍圖。這意味著,儘管你把車輛的外觀塑造得天花亂墜,最後這樣的車,還是跑不起來,甚至造不出來。即使造得出來,也“不會實現盈利”。這豈不是很要命?他們這是圖什麼呢?難道僅僅是“為我們所有企業留下清晰的足跡”,或者是“對整個行業產生巨大影響”?

影響肯定是有,至少能警醒傳統汽車行業,什麼樣的融資是靠譜的,什麼樣的造車方式是泡沫,怎樣讓一家汽車企業生的迅速,死的慘烈。

有幾家造車新勢力的確給世界汽車行業帶來了積極影響。但這些企業已經逐漸擺脫了出生初期的“新勢力”特徵,藉助傳統汽車行業的資源優勢和融資模式,實現了快速起步,產品量產。這樣的企業,實際上已經與造車新勢力“骨肉分離”,投入了傳統汽車企業的懷抱。

死亡陰影籠罩 產品不見蹤影 造車新勢力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目前仍以“新勢力”模式苦苦掙扎、苟延殘喘的造車新勢力,技術上亦步亦趨,人才上捉襟見肘,資源上東拼西湊,沒有自己的廠房設施,沒有成熟的產品和規模,更沒有可持續的正向研發長遠戰略,別說它難以和比亞迪這樣有實力的成熟企業相抗衡,其生命力也著實堪憂。

說這其中的有些企業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有些武斷。但未來,破產重組或者轉型變賣,也是難以避開的前行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