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機的天花板 時刻在下壓

最近,一條上海大齡高知男子向市長寫信求職,入職一個月後離職的新聞,被網路上廣泛關注。事情的起因是上海一位48歲的男子,寫了一封求助信給上海市長,信中寫道:

“雖然我是碩士/本科都是重點大學畢業的上海人,也曾經在知名外企工作過近20年,也做過好些年的外企高管,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也有過硬的管理以及業務能力,不過自從2018年離職後就一直未能在社會上找到合適的工作。我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我已經48歲了,絕大部分公司和企業由於種種原因原則上不會考慮錄用我這樣的大齡青年;我也嘗試過自主創業,但最終以失敗告終……”

中年危機的天花板 時刻在下壓

相關求助信截圖

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回覆稱,已安排寫信人王先生所在的松江區就業促進中心與其對接,最終王先生被推薦了四家公司,他選擇了三家進行面試,並在其中一家入職。事情本以為就這樣結束,但是在入職一個月後,王先生竟然離職了。這一點讓人十分意外。

據悉王先生離職的原因是企業文化的差異,他原本就職於外企,現在換到民企,雖任職於市場部副總,但是各方面條件以及氛圍還是不合適。

這條離職理由引起了網友的廣泛討論:如果有能力,談何適應不適應呢?人要適應企業文化,而不是要企業適應你;如果有能力,為什麼會創業不成功呢?……諸如此類。

一時間,大眾的關注,從事件上升到了個人本身。48歲,在職場上,已經沒有競爭優勢,到了天花板,但是如果還是以侷限性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未免太過天真,甚至矯情。當事人的能力到底有多少,成為聚焦的核心。

48歲,任職於外企高管,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為什麼會突然離職?為什麼在離職後,沒有及時為自己鋪好路?人生已近半百,為什麼沒有為自己攢夠足夠的人脈,在社會晃盪三年,仍然沒有合適的容身之所?反反覆覆類似的問題,一次又一次敲打著當事人,但也同時給當下的職場人,特別是職場中年人,敲響了危機的警鐘,如果是我,會怎麼樣?會不會也在求職大潮中,徘徊三年,無處安身?職場的天花板到底在哪裡?是能力還是年齡?還是兩者兼而有之?又或是別的?

這種問題,會一次又一次拷問每個人的內心,內卷如此之嚴重,每個人都在夾縫中生存,連呼吸都變得沉重的一線城市,每天一睜眼面對的就是房貸、車貸,各種還款壓力,或是租房、吃穿用日常的開銷,張嘴就得花錢,過去我們說談虎色變,現在是談“錢”色變。在賺錢越來越不易的今天,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當下,作為一個職場中年人,拿什麼去和年輕人拼?

拼年齡嗎?沒有任何優勢。拼閱歷嗎?再幹幾年,該有的資歷都有了,工作領域的範圍早就摸得滾瓜爛熟了,那拼什麼?能力?能力這個詞的定義太廣了,工作能力、社交能力,處事能力,面對危機的應對能力等等,各方面都可以統稱為能力,而真正具備樣樣能力的複合型人才,又有多少呢?也許這才是中年人需要拼的硬通貨,這才是叫得響的硬實力。年齡不是危機,面對問題,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不足才是危機,人長了歲數,但同時也要增長心智。當領導的,未必是專家,但一定是“管”家,他擅長用人、管理的技巧,知人善用,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崗位上,統領全域性,這才是領導需要具備的駕馭能力。

而身在外企多年,熟悉的氛圍突然轉變到陌生的民企,這樣的環境差距一定是存在的,但是更多是心理準備要充分,既然想要就業,就要先滿足餬口的需求,如果是還要選擇以前的環境,就要放棄其他的因素。人一定要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想明白了,就沒有那麼多痛苦了。這就是人之所以困惑、迷茫的原因。

職場危機,看似離年輕人很遠,但其實任何基石都是從底座打起的,只有處理好小事了,才有能力承擔大任,也許這件事情的警鐘不是敲響給中年人的,而是給每一個在職場中打拼的打工人。

中年危機的天花板 時刻在下壓

本文原創 歡迎留言互動 我們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