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為誰而活著?

當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有各自不同的答案。當然咯,其中也應該會有些人的答案是—人是為自己而活著的。那麼給出這樣的回答正確嗎?其實也沒錯,但是它卻不是最好的答案,而這個問題最好的答案就是人其實是為別人而活著的。這樣的答案也許會讓很多人都覺得難以理解。而其實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之前就有人給出了答案,他就是二十世紀偉大的科學家,廣義和俠義相對論的提出者愛因斯坦。當時在一篇他發表的文章裡看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時,我也感到有點吃驚和充滿疑惑。之後,透過一些資料進一步瞭解到了關於他所提出的廣義和俠義相對論的內容,也就不難發現他為啥會給出這樣的答案了。我來簡單做下分析,首先之所以會認為人是為自己而活著,是因為站在了以個人為中心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也就是所謂的主觀意識所形成的一種判斷。而如果站在除了個體本人以外的其他人的客觀意識角度來看,前者顯得比較狹隘,後者則比較廣範。通俗的來說,首先我們人類是一種群居性動物,為了能夠生存下去依照群體中的個體不同能力差異,從而進行了社會分工。演變到如今更是如此,社會分工越來越明確也越來越精細。舉個例子,例如我們每個人的誕生,都被視作為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愛情的結晶,也被寄予了父母的厚望。是父母雙方一起用心工作和努力生活下去的勇氣和動力。而伴隨著我們的誕生,在這一生中我們又在社會中分別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於國家而言是公民、學校是學生、家庭裡是子女、醫院是患者、商店是顧客等等。當然咯我們個體的生存肯定也是離不開他人的貢獻和付出的。同時,作為個體的我們自己也在為別人做出了不俗的貢獻。個體的我們為了可以生存下去,衣食住行樣樣都離不開。為此我們要消費,要納稅,要工作,無形之中作為個體的我們也為他人做出了一定的貢獻,讓他們也可以生存下去。比方說我們買的東西,不就是工廠裡的工人們製造出來的,如果沒有每個個體的消費,就不可能存在製造工廠,正是因為有了每個個體的消費提供了工廠的工人生存條件,讓他們衣食住行也能得到滿足。當然咯如果沒有工廠的工人們製造,我們也買不到想要的了。又比如醫院的醫生和護士們離和患者們的關係,醫院需要患者們付給醫院的診金來養活醫生和護士們,患者則需要醫生和護士們來康復自己身體。群體就是由這樣無數個不同分工的個體所組成的,個體是群體的一份子,正是如此也就形成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局面。我們在為個體自己而活著的同時也更多的是為群體的別人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