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戰爭觀,不戰而屈人之兵,不付代價取天下

孫子兵法戰爭觀,不戰而屈人之兵,不付代價取天下

這是史說星語的第302篇原創文章

春秋大國爭霸戰爭,多是採取外交活動與武力威懾相結合的戰略,找一個發動戰爭的合法理由,拉一些諸侯國家的支援,最後以達到有限的政治(霸主地位)、經濟(朝貢)、軍事(增強勢力)目的而告終,儘量避免主力決戰。

孫子兵法戰爭觀,不戰而屈人之兵,不付代價取天下

《孫子兵法》吸取了楚莊王“止戈為武”的精神,又總結了齊桓、晉悼公等以強大武力為後盾,靠外交、攻心、宣傳等非武力手段而“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的歷史經驗,在周武王“善戰不鬥”、管仲“至善不戰”的思想基礎上,發展為“不戰而屈人之兵”、力爭全勝的國家戰略。

孫子兵法戰爭觀,不戰而屈人之兵,不付代價取天下

它認為,“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所謂伐謀伐交,就是綜合利用政治、經濟、外交和武力威懾手段,迫使敵方失去作戰的條件和意志。

孫子兵法戰爭觀,不戰而屈人之兵,不付代價取天下

不戰,決不是不要戰爭,更不是不要軍隊,恰恰相反,必須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作後盾,在思想上、物質上都準備好用武力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不戰而勝,或以最小代價迫使敵人屈服。它認為必須有一支“霸王之兵”,才能“威加於敵”,甚至極為誇大地要求與敵人力量對比上應達到“以鎰(二十四兩)稱銖(兩的二十四分之一)”。

孫子兵法戰爭觀,不戰而屈人之兵,不付代價取天下

《孫子兵法》的這一思想和西方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的觀點,在某些方面是完全對立的。克勞塞維茨認為,“戰爭是一種暴力行為,而暴力的使用是沒有限度的”。他說:“有些仁慈的人可能容易認為,一定會有一種巧妙的方法,不必造成太大的傷亡就能解除敵人的武裝或者打垮敵人,並且認為這是軍事藝術發展的真正方向。

孫子兵法戰爭觀,不戰而屈人之兵,不付代價取天下

這種看法不管多美妙,卻是一種必須消除的錯誤思想。”但是自從出現了所謂“終極武器”的核武器之後,為了避免人類的毀滅,許多明智的西方軍事家、政治家,紛紛對《孫子兵法》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命題進行研究。英國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在《孫子兵法》英譯本序言中說:“在導致人類自相殘殺、滅絕人性的核武器研製成功後,就更需要重新而且更加完整地翻譯《孫子兵法》這本書了。”

孫子兵法戰爭觀,不戰而屈人之兵,不付代價取天下

他在他撰寫的《戰略論》的前面,摘引了21條軍事格言,其中第1至第15條都摘自《孫子兵法》。他特別讚揚“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說“那種不必經過真正的戰鬥而能達到戰爭目的的戰略”,是“最完美的戰略”。

孫子兵法戰爭觀,不戰而屈人之兵,不付代價取天下

20世紀70年代,由於前蘇聯的核武器基本上對美國佔有一定優勢,美國朝野都認為“確保摧毀戰略(以核武器為主要武器,以摧毀對方城市為主要目標)”已瀕臨破產。美國斯坦福大學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有“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智囊”和“美國第一流戰略理論家”之稱的羅伯特·B·福斯特,與“日本安全保障中心”主任三好修合作,共同研究對蘇新戰略。

孫子兵法戰爭觀,不戰而屈人之兵,不付代價取天下

1980年三好修寫了《蘇聯帝國主義的世界戰略》一書,其中專闢一章《孫子核戰略》,引了《孫子兵法·謀攻篇》有關“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段文字。分析了美國“確保摧毀戰略”的缺失後,提出參考《孫子兵法》構建的核戰略理論,主要有三點,其中第三點是主張美國應從純暴力的桎梏中解脫出來,把同蘇聯對抗的手段,超越軍事領域,擴充套件到政治、經濟、外交、文化等領域,爭取不戰而勝。

孫子兵法戰爭觀,不戰而屈人之兵,不付代價取天下

他說:“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軍事觀點非常深奧,觸及了核戰爭的實質,具有現實意義。核戰爭會給人類造成巨大的災難,理應盡力避免。眼下最理想的戰略,還是孫子提出的觀點,不戰而克敵,不付代價取天下。”可見《孫子兵法》這一戰略思想,對現代軍事仍具有相當的影響!

你如何看待孫子兵法

評論區交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