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炙手可熱卻又幾乎消失,上海的生煎包如今重新煥發生氣

上海,大家或許只會記得是個國際大都市,是個很繁華的城市,但或許有很多人會忘記,上海也有自成體系的上海菜。上海作為一個有歷史的城市,在飲食文化上自然不會落於人後。滬菜雖多,但生煎包殼稱得上其中的佼佼者,全國知名,無人不曉。風靡全國的生煎包到底有何等的魅力,今天我們就來數一數。

曾經炙手可熱卻又幾乎消失,上海的生煎包如今重新煥發生氣

生煎包,在上海又被稱為生煎饅頭,因為上海人習慣稱包子為饅頭。這周小食雖然揚名全國的時間不長,但其實它紮根在上海已有百年曆史。最開始生煎包在茶館作為茶點心發售,以供客人在喝茶之餘有些下茶的小吃。後來,因為有些人會去茶館買生煎作為可快速食用,嗅到商機的茶館老闆們將生煎包獨立開來,作為一種全天供應的快食用包點出售,讓生煎從茶點升格為街頭小吃。而因為此時生煎的目的已經不是用於下茶,所以個頭也是越來越大,從當初的“一兩(約32克)四個”變成“一兩一個”,這也是普遍我們見到的個頭大小。

曾經炙手可熱卻又幾乎消失,上海的生煎包如今重新煥發生氣

生煎生煎,顧名思義,將包子從全生的狀態以煎的方式烹調至熟透,這也可以說是生煎的招牌了。生煎包須得是把完全是生的、剛包好的包子需得用熱油煎至金黃,然後再放水蓋蓋子燜熟,才算得上是正宗的做法。好的生煎不僅皮薄,而且薄而不破、薄而不焦,一口咬下去,湯汁隨之流出的,方為好生煎,凡底厚焦枯之生煎,均可視為失敗之作,講究的上海人是不會購買,甚至會“罷吃”以示抗議的。

曾經炙手可熱卻又幾乎消失,上海的生煎包如今重新煥發生氣

生煎包的精華在於肉,但最考驗生煎包製作者功夫的,卻並非是肉餡,而是麵糰。生煎包用的是中式的麵糰發酵方法,因此鹼水的多寡就成了最為考驗師傅的地方了。鹼水過多,麵糰帶上了鹼水的苦澀,會嚴重破壞生煎的口感,但鹼水過少,麵糰帶有發酵時天然產生的酸味,則又會敗壞風味,拿捏之難,實在一言難盡。發酵完畢後,還需要細細揉捻麵糰,讓麵糰內的氣泡完全擠出麵糰後,包子裡才不會有或大或小的氣泡,影響包子的美觀性。

曾經炙手可熱卻又幾乎消失,上海的生煎包如今重新煥發生氣

生煎包的肉餡一般用豬肉,但也有用牛肉的生煎包,主要看店家喜好。上海的生煎包一般會在肉裡拌入芹菜或者是姜蔥蒜等起到調味去腥的作用,但廣式生煎包一般只用純肉製作。用鹽、生抽、酒和白糖對肉進行調味後,就可以用麵糰包裹製成生包了。正宗上海生煎包會在肉餡裡再混入一些高湯,這樣在煎包的時候,高湯和肉汁就能在包中混合,並在包中伺機而出,等待食客將它們解放。相比之下,從上海流傳過來並被改造的廣式生煎包就樸素的多,如果說上海生煎是味蕾的享受,那麼廣式生煎就是果腹的上乘。

曾經炙手可熱卻又幾乎消失,上海的生煎包如今重新煥發生氣

生煎的美味,在於它把茶點的精緻美味和果腹的剛需完美的融合了起來。芝麻的香,肉餡的鮮,麵皮的軟在生煎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融合,讓果腹不單只是果腹,還能帶有享受。近年來生煎的餡料多出了不同種類的選擇,原本只存在於老虎灶和茶樓中的點心現在也有了專屬於自己的門面,併為人所熟知。雖然時代改變,但生煎的價格還是一如既往的親民,現在依然保持著幾塊錢一隻的價格,實屬難得。一邊吃生煎一邊喝茶,體會著價廉物美的生煎帶來的簡單的快樂,或許是現代人難得的小確幸了。

曾經炙手可熱卻又幾乎消失,上海的生煎包如今重新煥發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