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練瑜伽的美食家不是好詩人

提起中國歷史上的大文豪,蘇軾要數群星燦爛的詩詞歌賦大家中尤為燦爛的一顆。無論是“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豪邁、“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曠達,亦或是“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情深意濃;這位文思敏捷、才如泉湧的文學大師給我們留下來了太多穿越時空的經典詩詞之作,以及逆境中始終保持樂觀灑脫姿態的處世之道。

不會練瑜伽的美食家不是好詩人

其實,作為名滿天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其才華遠不止於文采斐然的詩詞文章。士大夫詩人詞人的身份之外,他同時還是新派畫家、偉大的書法家、釀酒的實驗者、水利工程師、瑜伽術修煉者和美食家……用今天的時髦話來講,就是一枚妥妥的斜槓高手。

在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因朝廷政治風雲不斷變幻、仕途坎坷的蘇東坡一生陷入顛沛流離之中。雖歷經多次流放及貶官,他卻始終保持達觀的心態,即使在艱苦惡劣的環境下也對生活充滿了熱情;以旺盛的精力積極將各種興趣修煉成了達人水準。

美味“東坡湯”與“東坡肉”:品一碗清苦生活中的自得其樂

身為典型的吃貨,蘇東坡不但廚藝了得、經常自己動手燒菜,更頗具開創發明精神;身處窘迫困境也能因地制宜地鑽研琢磨新菜譜,以滿足食慾和味蕾。

在被貶黃州期間,信仰佛教、過著田園生活的東坡居士在簡陋的條件下,發明了一種青菜湯——食材採用自家種植的最常見的白菜、蘿蔔、油菜根、薺菜等加上姜煮進湯裡,同時菜湯上面蒸上白米飯,名曰東坡湯。這樣一份製作簡單卻不失營養美味的素湯,不僅受到家人的讚不絕口,也成了寺中和尚們青睞的美食。

不會練瑜伽的美食家不是好詩人

而更為大眾所熟知的東坡肉,最早也源自黃州流放期間。在他的《食豬肉》一詩中這樣寫道:“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早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但此菜當時並無名稱,被命名為“東坡肉”是在他後來到杭州做太守的時候。當時西湖已被葑草湮沒了大半,他上任後組織民工剷除葑草,疏通湖巷,築堤建橋,使西湖重新恢復了容貌,並增加了景點。杭州城裡的老百姓都很感激他,聽說他平時最喜歡吃紅燒肉,於是不少人不約而同地上門送豬肉。他收到許多豬肉後,便讓家人將肉切成方塊,加調味和酒,用他獨創的烹調方法煨製成紅燒肉,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大家吃後稱讚此肉酥香味美、肥而不膩,便將其命名為“東坡肉”。經上千年的流傳,這道菜已成為中外聞名的傳統佳餚,至今盛名不衰。

今天當我們品嚐美味的 “東坡肉” 或“東坡湯”時,折服於文豪的美食創意之餘,更能體會到一份源於清苦生活中自得其樂的達觀滋味。

“中國式”瑜伽修煉:於靜坐呼吸間體悟超然的人生哲學

別看蘇東坡對開發美食樂此不疲,其實他對養生之道也一直頗有研究。信佛的東坡居士於黃州被貶期間為獲得身體健康與心情寧靜,開始借鑑印度瑜伽術進行修煉。從練習控制呼吸打坐開始,凝神聚氣觀照內在覺知,讓身心從感官中解脫出來,達到“一無所見”的空性境界。

不僅如此,蘇東坡還結合道家五行養生哲學,賦予了瑜伽諸多中國元素——他擯棄了傳統瑜伽中扭曲腰、腿、脖子之類的高難度“特技”動作,轉而採用以冥想打坐為主的形式,採用“納心丹田、調息漱津”的定時嚥唾液法,並輔之以“雙手熱摩腳心腰脊乃至眼面耳項、梳頭百餘梳而臥”之法,獲取“熟寢至明”的高質量睡眠。並將自己親身修煉體悟的瑜伽養生練習心得記錄於《養生論》、《續養生論》等篇章中,為後世發揚傳承養生之道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素材。

不會練瑜伽的美食家不是好詩人

也正是透過如此有節律、側重調整呼吸覺照內觀的“中國特色”瑜伽修煉,東坡居士愈加體悟出一種超脫凡夫慾望、甘於享受“淡而有味”的人生哲學。

得益於這樣一種超然的心態,在其後多次被貶謫流放的歲月裡,蘇東坡對無常世事始終胸懷樂觀,不抱怨不逃避。年過半百被貶偏遠的惠州時,他笑言“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年逾花甲之際再次被流放至儋州蠻荒之地,也能安住於“食無肉、居無室、冬無炭、夏無寒泉”的惡劣生存環境,忍受熱帶海島潮溼的煎熬和斷糧的飢餓之虞,淡定地煮蒼耳為食,甚至“食陽光止餓”,坦然面對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

“橫看成嶺側成峰”,蘇東坡的斜槓人生正如其筆下的詩句一般豐富多元。無論美食、瑜伽乃至其它每一個感興趣的領域,他都能用飽滿的熱情將其斜槓到極致,將世人看來多舛的命運活出了十二分的精彩。

正所謂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看完了這位一千多年前斜槓達人的人生故事,你是否更加敬仰東坡先生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