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水米酒又飄香

冬水米酒又飄香

在農耕時代的湯溪,立冬意味著秋收結束,農作物收割儲藏,人畜要歸避寒冷了。早年,在天晴向陽避風之處,三五個老人手捧火挈,靜靜地坐成一排,沐浴在陽光下,或閉目養神,或一句一遞,叫做“孵日頭”。而在空曠向陽的地方,總有女人們忙碌的身影:刨蘿蔔絲、曬蕃薯片、晾曬做湯糰用的“八月米”等等。牆角拴著的牛悠閒地吃著幹稻草,立冬一到,牲畜就不再野外放牧而在牛欄中圈養了,湯溪一帶叫“牛坐冬”。

冬水米酒又飄香

“牛坐冬”

釀酒是立冬後的一件大事,在立冬前要備好酒麴,選用老曲或紅曲用來釀冬酒。此時,糯谷已收,有了釀酒之材,又兼冬季水體清冽、氣溫低,能發酵而形成良好的風味。因此,人們在立冬之後就開始“冬釀”。所釀之酒,以備此後的冬至、除夕和春節等節日時祭奠天地君親、招待客人之用。

釀酒的工藝不難,釀製的過程也不復雜,不過,要釀出好酒卻也不容易。先是將淘洗好的糯米用水泡了,浸泡個一天半天,浸透後就將糯米瀝乾了,倒進一個洗淨的飯甑裡,飯甑底上用一兩片棕片墊起來,既透氣,又不至於漏下米粒,然後把飯甑架在鍋上,鍋裡倒上水,剛好能蓋過甑腳就行。然後在鍋底的灶裡生上火,蒸上一兩個小時,糯米就熟了。

糯米熟了後,就將大飯甑從灶上抬下來,倒在竹匾裡,讓煮熟了的糯米飯冷卻。這時,主人用溼巾把糯米捏成一個飯糰,在飯中放入紅糖,讓人品嚐,叫做“吃酒飯”。待糯米飯冷卻到一定程度,就搗上適量的餅藥(傳統紅曲),把酒飯和紅曲拌均勻,反覆拌上一兩次,讓飯粒不再成塊,曲藥也充分拌勻。然後把拌好的酒飯倒入備好的酒缸裡。酒缸的大小,根據酒糧的多少而定,大戶人家有的要釀幾擔糯米的酒,就會選擇“千斤缸”。酒飯入缸後,按一定的比例再倒入水。這時,主人捲起衣袖,在缸中把酒飯和水攪拌充分。為了不讓在發酵過程中受冷而“凍缸”,就在缸的四周圍上厚厚一層稻草,缸口遮上蓋後,也用棉絮或蓑衣等蓋好紮緊。

冬水米酒又飄香

哪個是酒耙?

麴酒發酵在酒缸裡,過了一兩天就會聞到一股撲鼻的酒香。這時候揭開缸蓋,一團團酒飯浮在一片濃濃的酒水上,用手摸上去會感覺到一種淡淡的熱度,這便是釀製成功的先兆了。到了一定時間 ,就用一把木製的“酒耙”,把浮在缸面的酒飯往下壓,讓酒飯發酵均勻,鄉親們把這個過程叫“打拌”。米酒漸漸澄清,蒙在酒缸上的蓑衣一揭開,其香濃烈。家鄉人就用竹製的“酒簍”放入缸中,從簍中勺出幾杯嚐個酒鮮,這時稍帶有點點酒糟,混混沌沌的米酒,酒味醇厚柔和、香氣濃郁、回味悠長,喝上幾口就上臉,酒勁十足,所以人們稱謂為“缸邊紅”。待酒發酵完全而澄清後,就把缸裡的酒與糟裝入細而長的布袋裡,放到木製的“酒榨”上去壓榨。

冬水米酒又飄香

酒榨榨酒

經過酒榨過濾的好酒,蒸煮後裝入陶製的酒罈裡,壇口用棉紙和箬葉蓋扎,再用泥巴封口糊“蓋帽”,俗名叫“和尚頭”。然後把大壇小壇的酒放到陰涼處封存,以備來年農忙時,或節慶時受用。用現榨的酒糟燒魚,或炒熟黃豆後,放入酒糟烹飪成“酒糟豆”, 味道極佳。榨酒之季,整個村莊瀰漫著米酒的清香,那溫暖醉人的味道飄散在村落的巷道弄堂。

春節期間,米酒裡飄出的年味,特別濃釅,家鄉人對米酒情有獨鍾,喝得咂咂有聲。那香香的米酒味,令我不由得想起過年的溫馨:燈光在酒碗裡閃著微弱的金色光芒,八仙桌上,街坊好友眯著眼睛,喝六吆五地猜拳行酒令,而後,醉在笑聲裡。

冬水米酒又飄香

寺平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