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美食,折籮皇上娘娘吃過的飯菜,灶溫賣的是煮過火的麵條

中國特色美食,折籮皇上娘娘吃過的飯菜,灶溫賣的是煮過火的麵條

折籮和灶溫“折籮”一詞系北京土語的詞彙,有的寫作“折羅”, 是以音找字借代。“折籮”是過去較大的飯莊子承辦喜慶宴會或辦白事的酒宴,席面上剩下的殘羹剩菜,全部摻在一起,專門有人收購,飯莊子這筆收入照例歸廚上分配,由掌灶人按人頭份和工作範圍分成大小份,就連那剝蔥蒜的小學徒,也能有一小份收入。

中國特色美食,折籮皇上娘娘吃過的飯菜,灶溫賣的是煮過火的麵條

收購折籮的人將所有的剩吃食適當分類,清理後分別加熱,賣給窮苦人家。20 世紀 30 年代家住南長街的貧民,定時定點到固定的地點買折籮。回家後再加熱,可以應付一兩頓,當地的老人們還說:“咱們這塊地界,當初還吃過皇宮裡出來的折籮哪!雖說是摻在一塊啦,那可是皇上娘娘吃過的飯菜。”如今也有人到飯館收折籮,那是用來餵豬的。

中國特色美食,折籮皇上娘娘吃過的飯菜,灶溫賣的是煮過火的麵條

那時候東交民巷有個六國飯店,東城還有幾家西餐店,加上大使館等地,有剩下的吃食,人們都稱作“洋折籮”,老人們把它叫做“洋粥”。那是因為在老輩子遇到荒年,沒吃沒喝的窮人要按時到粥廠去打粥。所以把這洋折籮叫“洋粥”。京劇《鎖麟囊》中的主人公薛湘靈遇水災落迫,路上巧遇她小時的奶媽胡婆。小姐讓奶媽開飯,胡婆說:“姑奶奶,您當是您家裡哪,一說開飯,有人伺候著,如今得說‘打粥,去!”那時的小姐不知道什麼叫作打粥。胡婆作了介紹。如今年輕人看這齣戲只聽著唱腔好,劇中的細節劇情則一無所知。可這個“洋粥”不是舍的,而是得花錢買。

中國特色美食,折籮皇上娘娘吃過的飯菜,灶溫賣的是煮過火的麵條

在東花市大街鐵轆轤把一帶,每天有固定的洋粥攤,專門有人在這賣洋折籮。

經營者是一位中年婦女,她有門路從使館中廚子那裡弄出洋折籮,用車拉到東花市大街出售。當地的窮苦孩子們拿著鍋盆提前到售點排隊,來晚了就買不著啦,老人們把這叫“打洋粥”的。

中國特色美食,折籮皇上娘娘吃過的飯菜,灶溫賣的是煮過火的麵條

那個女經營者 40 歲左右,穿著入時,坐著包月車來,指揮手下人賣洋折籮。他們用大勺幹稀搭配,按質論價一勺多少錢。後來聽說那個女人發了財,出門坐包月洋車,賣洋折籮發家,這個名稱還真是中西結合——洋折籮。 早在東城有個飯莊子,靠賣剩麵條出名的老字號——灶溫。

中國特色美食,折籮皇上娘娘吃過的飯菜,灶溫賣的是煮過火的麵條

提到這個字號還真有個傳奇式的故事。在東四十條西口外,當年有個不大的飯館,專門賣麵條,每天賣不完的生面條怎麼辦呢?在第二天早晨把生面條煮出來,加上滷,熱熱乎乎,當早點賣,尤其到冬天生意還真好。有皇上那年月,在東城住的官員上早朝,得走到天安門才能上朝,起五更天還黑著哪,走到這家飯館門口,門外的行灶上熱氣騰騰,煮麵條帶滷。這些吃慣山珍海味的老爺們,要一碗麵條吃著挺香,麵條煮的時間長了都糟了,那上歲數的老爺一吃,還真不賴。於是就傳開了,也不知是哪位說的“糟溫”,很受歡迎。到了 30 年代還恢復了原來的字號“灶溫”,經營山東菜,在東城小有名氣。

中國特色美食,折籮皇上娘娘吃過的飯菜,灶溫賣的是煮過火的麵條

說實話,當初灶溫賣的是煮過火的麵條,並不是剩東西,人們就傳說,那些老爺們敢情也吃折籮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