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閒讀:說面

文|西峰

散文閒讀:說面

關中有句老話:“打下的媳婦,揉下的面”,這句話大概意思就是:“媳婦要嚴厲的管束才能成賢妻,面要使勁揉搓,才能成為想要的形狀”。這兩者,看似沒有聯絡,寓意卻關聯密切,不論是面和人,都要在外部的規則引導下,才能成為預想的樣子。

說起面,就不得不說小麥,據考證小麥的種植起源於中東地區,距今有八千年歷史,之後小麥便向世界各個角落傳播,小麥被磨成麵粉,就變成了不同的吃食。在歐美,中東、大洋洲、非洲地區,面被髮酵後,成了餐桌上的麵包;在東亞、東南亞地區,面成了餐碗裡的麵條。

因為麵粉的可塑性強,所以它在傳統中華飲食文化裡的地位也首屈一指。早在四千年前,青海人就將小米和麵粉的混合物,做成了第一碗麵條;漢代石磨的普及,才有了諸葛亮,發明了饅頭。隨著時間的推移,面成為了中國人廚房裡不可或缺的主要食材,也才有了狗不理包子、鯉魚焙面、褲帶面、擀麵皮、臊子面、牛肉拉麵、肉夾饃等縱貫華夏大地的美食版圖。

散文閒讀:說面

陝西這個地方,麵條的地位無可撼動,不論是陝北、關中、陝南,不同的特色麵條,都是老陝平常日子裡的主要食物。如漢中的漿水面、安康的蒸麵、商洛的糊凍面、銅川的鹹湯面、寶雞的臊子面、咸陽的匯通面、西安的拉條子、渭南的踅面、延安的香菇面、楊凌的蘸水面、榆林的羊肉面等支撐著老陝人的味蕾。

在陝西的土地上,老陝對於面的依賴,就如同月娃兒對於娘奶水的依賴,一碗勁道爽滑的麵條,就解了憂愁,做面、咥面,成了這歲月更替,歷史變遷中,無法磨滅的精神印記,面滋養的生氣,讓老陝的根脈在這塊土地上綿延不絕。

散文閒讀:說面

文章僅個人觀點,不喜歡請繞道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