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教版七年級數學第100頁工程問題的研究論文

《關於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100頁工程問題命題探究》

一 摘要

剛剛步入七年級的學生,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不足,無法理解文字語言和符號語言之間的轉化,再加上數學的文字語言又是高度抽象的,閱讀能力的培養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增加學生的理解高度,高於教材,培養學生形成居高臨下的意識,最根本的原因是抓不住最簡單的東西,本文就是教會學生用最簡單的方法處理複雜的問題,達到以簡馭繁目的。

關鍵詞: 抽象性 閱讀能力 以簡馭繁 特殊與一般

前言:

首先 新初一的學生遇到應用題幾乎無從下手,能做出來的也就是班級的幾個優生,不足10人,恰好今年我帶七年級,我覺得我的課題研究就選擇《初中數學應用題共性研究》為主題,做了一個校級小課題,一線教師也不知道對於應用題應該如何去教學教研,初一的學生也不知如何去學,如何去書寫,最關鍵是不知道如何分析,對於高度抽象的數學問題也無法理解,盲目的讀題,最後做出來的卻是五花八門,以此面對的問題為背景,特意對七年級上冊教材第100頁中的例題做一個共性的分析,尋找一般性的東西,解決教師和學生老大難的問題。

二 教材例題分析

例題1

整理一批圖書,由一個人要做40h完成,現計劃由一部分人先做4h,然後增加2人與他們一起做8h,完成這項工作,假設這些人的工作效率相同,具體先應該安排多少人工作?

分析:題目中已知條件有哪些,一批圖書代表什麼,這麼多時間該怎麼用?人均效率是多少? 隱藏的已知條件是什麼?等量關係該如何建立?

這麼多問題,我們該優先處理哪些問題呢?必須先把處理問題順序弄清楚,才能完成接下來的步驟,最終得到答案。

此題抽象的數學語言,一部分人,一批圖書,還有隱藏的已知條件

工作總量=工作效率x工作時間,這個等量關係是怎麼來的,小學時候只是死記硬背的同學多一點,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又要把具體的量抽象化,這是考考察學生良好的數學素養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下,工程問題究竟有何一般性法則處理這樣的問題,從小學我們就接觸了工程問題,效率是什麼呢?

最開始只有工作總量和工作時間,我們定義:工作效率=工作總量÷工作時間,所以說工作效率是間接定義出來的,如果我們用W表示工作總量,T表示工作時間,P表示工作效率,我們就能得到P=W÷T,即單位時間完成的量,三個量我知道任意2個量,都可以求第3個量,這道題目中的W是什麼,是一批圖書,定義為單位1,工作時間40h,工作效率是1/40,這樣可以計算出一個人完成的工作效率,一小時完成總量的1/40,分成兩部分去完成,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那麼第一部分完成多少呢?第二部分又是完成多少呢?

下面我麼先看,第一部分:

工作量1

=4*(1/40)*人數。

工作量2

=8*(1/40)*(人數+2)工作量1+工作量2=1,即完成全部工作單位1,可列方程:

解:設先按來X人工作

4*(1/40)*x+8*(1/40)*(x+2)=1

解得x=2

答;應先安排2人參加工作

梳理主線:本題工程問題共有幾條主線,共計一條主線工作總量恆定,單位1,只是把工作總量分成若干部分去完成,要嚴謹的表示出各部分工作總量1。2。3。。。。n

然後就可以利用: 工作總量1+工作總量2+工作總量3+。。。。。工作總量n=1來解決問題,在這個主線下我們應該可以解決所有的工程問題,用魚骨圖表示如下:

關於人教版七年級數學第100頁工程問題的研究論文

那麼我們就找到了解決工工程問題的一般性方法,即通法,讓數學不在難,讓學生用最簡單的辦法來做最複雜的題目,達到以簡馭繁的目的。

例2

(中山市2021七下期末考試第23題)

題目:完成一項工作,一個工人需要16天才能完成,開始安排幾個工人做1天后,又增加1人和他們一起做2天,結果完成了這項工作的一半,假設每個工人的工作效率相同。

(1)開始安排了多少個工人?

(2)如果要求再用2天做完剩餘的全部工作,還需要再增加多少個工人一起做?

分析:這道題的主線是什麼,很顯然是單位1問題,抓住主線我們就抓到了等量關係,主線即等量關係,其他的都是魚骨上的小零件,即主線的一部分,接下來在找小零件,第一問共分成幾部分完成,也就是說有幾個小零件呢?1天后就是一個節點,兩部分,我們先看第一部分工作量1=1/16*1*人數,第二部分工作量2=1/16*(1+人數),按照魚骨圖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等量關係:工作量1+工作量2=1/2,設先安排X人工作

1/16x*1+1/16*2(x+1)=1/2

解得x=2

答:應先安排2個工人。

很顯然在第一問基礎上,要完成剩餘的一半,工作總量是,還是完成一份工作,

工作總量=工作效率x工作時間x人數,在第二個問題裡面,只有一個魚骨零件需要完成,

則設還需要增加m人,可列1/16*2(m+3)=1/2,解得m=1,

在以上的兩各例題中,我們是否發現處理工程問題的共性,即一般方法呢?只要是工程問題,就一定有一個主線讓我們去抓,抓住主線九抓住一切可能,利用魚骨圖,保證不要有漏網之魚,把每一部分用我們學過的整式加減,來表示相關的量,不管我們怎樣計算,都是兩項相乘,工作量=工作效率X工作時間,一定是兩項相乘,也就是說我只要會搞定

兩項相乘

基本其他的夠搞定了,這樣方程我就很容易的列出來了,之後就是解方程的事了,這樣下來又回到了我們第二章學的內容,整式加減,數字與字母相乘,字母與字母相乘。達到以簡馭繁的目的,水到渠成,讓學用最簡單的方法解決最難的數學問題,這就是我寫這篇論文的目的所在。

總結歸納:對於工程問題,抓住主線(小學學習的內容)對於例1和例2,兩者之間有共性也有個性,共性就是都已以單位1位主線,魚骨圖就是最恰當的比喻,兩個題目又有各自的特點,即個性,例1是一次完成了所有的工作,而例2 是一次只完成了總工作量的一半,其他的都是一樣的,那我們就會思考會不會完成總工作量的3/4,4/5呢,我想一定要讓學生把這個問題弄清楚,正如章博士所說,“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這樣才會學真數學,求真務實是最基本的數學素養。

三 學以致用

針對於上面我們總結的一般性法則:

主線+零件+整式或分式的加減=解決工程問題的法寶

我們就以一道中考模擬題為例(2020年廣東揭陽市空港一模)

甲乙兩公司參與一項治理大氣汙染的工程,如果兩公司合作,12天可以完成,如果兩公司單獨完成此項工程,乙公司所用的時間是甲公司的1。5倍。

(1)若甲、乙兩公司單獨完成此項工程各需要多少天?

(2)已知這項工程甲、乙兩公司合作需要付施工費102000元,乙公司每天的施工費比甲公司的施工費每天少1500元,若讓一個公司單獨完成這項工作,選擇哪個公司所需施工費較少?

①解:設甲公司單獨所用x天完成,乙公單獨需要1。5x天完成,主線很清楚就是魚骨圖單位1的問題,效率甲,效率乙,等量關係為零件1+零件2=1

根據題意:可列方程

12*1/x+12*1/1。5x=1

解得x=20

答:甲單獨需要20天,乙單獨完成需要30天

②分析這道題目必須算出甲和乙單獨完成需要施工費多少錢,不妨設乙施工一天費用m元,甲公司完成一天施工費用是(m+1500)元

可列方程:

12*m+12*(m+1500)=102000

解得m=3500

乙的費用是3500元,甲的費用是3500+1500=5000元

所以甲單獨完成所需總費用20*5000=100000元

乙單獨完成所需總費用30*3500=105000元

答;選擇甲公司單獨完成較為合適,用的費用較少。

以上這道題雖然考察的也是工程問題,但是超出了初一學生的範圍,分式的表達對於他們是陌生的,但是經過我的講解,我發現課堂上90%的學生是可以列出來的,只是不會解,經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引導,我發現仍然是有一部分學生能解出未知數的值來的,所以學生加以引導和總結歸納,掌握基本處理問題的法則,即處理問題的一般性,學生是發展的人,學生的思維是獨立於老師之外的,不移教師的意志為轉移,但是我們可透過一般方法的引導,讓他們領會變數之間的關係,不管怎麼變,主線永遠不變,研究套路永遠不變,變的只是一些小零件而已,基本量在變化,最終我們還是達到以簡馭繁,用最簡單的方法解決最難的題目。

總結;透過以上經驗的總結,研究方法的總結,我們不但要求學生在工程問題中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在利潤,配套問題等是否也有一條主線呢?是否也有一般性的規律呢?值得耐人尋味,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最終他們會獲得一些基本活動經驗,愛上數學,同時我們也發現在初一的數學思維的培養過程中,一般方法對於初二上學期的分式方程的解決也有一定的遷移作用,前面講得好,後面的事就會非常容易,一定是處理個性問題,用一般去指導特殊,用特殊去歸納一般,二者相互影響,需要靈活處理,這就是數學最重要的思想,歸納和演繹推理。

參考文獻

周長生。《為不教而教》 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12):101-119。

章建躍。數學教育隨想錄[J]。下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12)。

浙江省教育廳研究室《。數學命題技術研究。浙江教育》,2017(12):15-16。

李昌官:《數學的內在力量》李昌官著2016(1):91-97。

關於人教版七年級數學第100頁工程問題的研究論文

關於人教版七年級數學第100頁工程問題的研究論文

關於人教版七年級數學第100頁工程問題的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