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川名小吃幹爐如此形似千年羅兀古城遺存,是巧合還是玄機?

幹爐是一種烤餅類食品,在陝北榆林只要一提到幹爐,人們就會想到鎮川。

鎮川名小吃幹爐如此形似千年羅兀古城遺存,是巧合還是玄機?

鎮川幹爐是圓形的麥面燒餅,形如小車輪,邊厚心薄,分上下兩層,上層中間鼓起一個大紅心。幹爐餅體中空,似由上下兩個硬殼相扣而成,並無軟糯的內瓤,吃起來有酥、脆、香的特點,入口一咬脆格爭爭,細嚼酥沫滿口,後味香格噴噴,香酥爽口、美味怡人,故贏得了“鎮川幹爐,吃著香、咬著脆、打上來飽嗝幹爐味”的讚譽。

鎮川名小吃幹爐如此形似千年羅兀古城遺存,是巧合還是玄機?

幹爐獨特的口味,源於其精製細做的工藝。其麵粉原料很有講究,要用當地冬小麥,經麥飯石石磨磨製。冬小麥經寒冬到伏天后才收穫,營養成分高而且有濃郁麥香味,麥飯石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用麥飯石磨成的麵粉是製作幹爐的最好原料。此外和麵的水要用當地石巖縫中滲出的清澈、甘甜的礦泉水。

鎮川名小吃幹爐如此形似千年羅兀古城遺存,是巧合還是玄機?

幹爐的製作過程叫“打幹爐”,要經過和麵、上壓桿、分劑、放面鹽、手託、上鏊、劃線、入爐翻烤、出爐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幹爐出爐後,要趁其高溫立刻刷一層菜籽油,起到半炸制的作用,待其完全冷卻後裝入瓷缸內進行回油發酥,使幹爐達到脆而不硬、幹而不堅、品味純正的上乘質量,形成酥香爽口、食之易消化、久藏不黴變等特點。

鎮川名小吃幹爐如此形似千年羅兀古城遺存,是巧合還是玄機?

巧合的是,在鎮川無定河西岸的千年古城羅兀城中,有一造型獨特的圓盤狀建築遺存,其形屬石山的一個小角被人工鑿成圓盤狀,中有圓孔,邊有深槽,外形酷似鎮川當地名小吃幹爐,因此很多人親切地把它稱為“鎮川幹爐”。關於此遺蹟,有人認為這是宋代用過的取水裝置,但也有人認為此圓盤或為“牛碾子”遺存,可能用來碾制火藥,是戰爭的產物。

鎮川名小吃幹爐如此形似千年羅兀古城遺存,是巧合還是玄機?

有專家認為:鎮川幹爐也產生於古戰爭年代,這裡歷代都是中原與北方少數民族戰略必爭之地。前方打仗,遠離後方軍糧常供不上,即有糧造飯也不方便,攜帶儲存更為困難,於是便想方做出了幹爐。

鎮川名小吃幹爐如此形似千年羅兀古城遺存,是巧合還是玄機?

幹爐主料白麵粉,和添麻油,配料小鹽,置黃土爐中,用焦炭烤,面和得硬,揉得到,火色恰如。幹爐內白外黃微顯焦楞,摸著硬,咬著脆,吃嚼酥,聞味香,既有面香味,麻香味,又有炭土焦香味。出行上路,行軍打仗,攜帶輕便,儲存期長,乾脆酥香,受吃受用,久香不退,耐人尋味,是最好的軍用乾糧。為保證質量,幹爐圓心紅印有名記,一旦出問題,必受罰,因而幹爐一直是上品軍糧。

鎮川名小吃幹爐如此形似千年羅兀古城遺存,是巧合還是玄機?

據《鎮川志》記載,明清時期的鎮川,街道兩側商鋪林立,商業發達,成“四會五達”之地,躋身陝北“四大名堡”。而鎮川幹爐的命運,也便與鎮川經濟的興衰情繫一線。光緒十二年(1886年)編撰的《榆塞紀行錄》記載:“鎮川堡、榆林城等街市肉飯鋪店接踵開設,惟鎮川楊氏餅託(即幹爐)甚美。”《延綏攬勝》則記載鎮川堡內飯鋪滿街,而幹爐就是供街上大小几十家飯鋪招待外來客商的主食。由此不難看出,幹爐在鎮川小吃中的非比尋常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