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吃春餅的歷史文化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皇子皇孫們為了爭奪皇位,陷入連年混戰。最後,燕王朱棣贏得了天下,把京城從南京遷往了北京,歷史上把他稱為明成祖。

立春吃春餅的歷史文化故事

朱棣

明成祖朱棣即位以後,百業俱廢,民不聊生。遷都後,朱棣王朝面臨的一件大事是立春的時候祭祀天地,祈禱一年五穀豐登,風調雨順。這時候,兩大難題擺在了大明王朝面前。

第一、沒有充足的供盤;

第二、沒有充足的工頻。

大明王朝剛剛完成遷都,大量的鍋碗瓢盆還留在南京,北京沒有充足的器皿盛裝菜餚。因為連年混戰,瓷器廠也都倒閉了,有錢也沒地方買去。那時候,老百姓吃喝都成問題,根本沒有大量的菜餚進貢給皇帝老兒供他祭祀用。

立春吃春餅的歷史文化故事

祭祀天地

這時候,禮部一個小官員想到了辦法。不是沒有盤子嗎?沒關係,我們用麵粉做成很餅,當作盤子。他給這個盤子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春盤,就是立春當天用的盤子的意思。為了節約食材,他們把春盤做得又薄又小。

不是沒有充足的菜品嗎?沒關係,因為春盤做得很小,每個盤子裡盛不了多少菜。祭祀天地,需要的9999盤子菜很容易配齊了。以前,一個盤子需要一個豬頭才行,用了春盤以後,切上兩片豬頭肉意思意思就行了。

立春吃春餅的歷史文化故事

春餅卷菜

這樣一來,即解決了盤子問題,又節約了大量的菜品。要說,這皇帝老兒當得也夠窩囊的。就這樣,大明王朝扣扣搜搜地完成了遷都以後的第一次祭祀活動。祭祀活動結束以後,祭祀品也捨不得扔掉啊!家裡窮,要節約著過日子。皇帝老兒將春盤連著裡邊的菜,賞給了王公大臣食用。

以後,大明王朝逐漸又富足了起來。祭祀用品也越來越豐盛,再也不需要用春盤了。但是春盤作為立春時候的一道主食,留在了供桌上。禮部覺得,說春盤這個名字好像揭朱棣老兒傷疤一樣,於是給它改了一個名字,叫做春餅。

明清兩朝,祭祀結束以後,按照慣例,將春餅聯通菜品分賞給王公大臣食用。王公大臣帶回家又賞給下人吃,下人哪捨得吃啊,拿出來到處顯擺。就這樣,春餅就流入到了民間。民間就有了立春吃春餅的習俗。

現在的春餅一般20多公分到40公分的都有,老百姓再也不去擀餅了,他們用了壓餅機壓制春餅。壓餅機的發明,完善了中國的春餅文化。我們再次享受著春餅的時候,是不是應該感謝朱棣王朝那個不知名的官員,是不是要感謝發明春餅機的創贏人呢?

立春吃春餅的歷史文化故事

春餅機

漲姿勢了就點個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