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哲學筆記!現代社會的困境之一:人的異化和物化!

最近看了幾本哲學書,閒來無事就把一些比較好的句子(思想)記了下來,尤其是人在現代社會中的位置和其所面臨的矛盾、困境等問題,雖然沒有完全吃透,但還是想在這和大家一起分享、探討、乃至澄清,最主要的是想和大家一起,把這些運用於生活,用到自我與世界的研習和修煉之中。

請看哲學詩畫整理的——我的哲學筆記!現代社會的困境:人的異化和物化!

我的哲學筆記!現代社會的困境之一:人的異化和物化!

1,思維與存在的提出

在遠古時代,人們已經不得不思考這種靈魂對外部世界的關係,併產生了“靈魂不死的觀念”,因此,思維對存在、精神對自然界的關係問題,全部哲學的最高問題,像一切宗教一樣,其根源在於矇昧時代的狹隘而愚昧的觀念 。而在中世紀的經院哲學中,哲學的基本問題則是以這種形式提出來的,即世界是神創造的呢,還是從來就有的?

恩格斯認為,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只是在歐洲人從基督教中世紀的長期冬眠中覺醒以後,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來,才獲得了它的完全的意義。

2,西方哲學的兩次大轉向

一般認為,在西方哲學的發展史上,出現了兩次大的轉向,第一次是從古代哲學到近代哲學的“認識論轉向”,第二次是從近代哲學到現代哲學的“實踐轉向”和“語言轉向”。這兩次“轉向”,就其理論內涵而言,都是轉換了對思維和存在的關係的理解。

當代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曾提出“世界 ”理論。他把物理自然世界稱為世界1 ,把人的精神世界稱為世界2,而把語言文化所構成的世界稱為世界3。按照波普的這種劃分方式,我們可以比較簡潔地說明哲學的古代 、近代和現代三種基本形態的本質特徵。

3,古代、近代和現代的分水嶺

所謂古代哲學,其實質是離開世界對世界的關係,即離開“思維”對“存在”的關係,而單純地追問和直接地斷言世界的存在;所謂近代哲學,其實質是從世界的關係,也就是從“思維”對“存在”的關係出發,對世界去追究二者的關係問題;所謂現代哲學,其實質則是從世界出發去探尋人與世界的關係,也就是從“語言文化”出發去探尋“思維”與“存在”的關係。

18世紀初的德國古典哲學,把這種“認識論轉向”發展為對“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邏輯學反思,即以概念辯證運動的形式去描述思維和存在的規律層面上的統一。因此,哲學的“近代”涵義,是指自覺地提出哲學基本問題並從而尋求思維規律與存在規律統一的哲學理論形態。

我的哲學筆記!現代社會的困境之一:人的異化和物化!

4,現代哲學與傳統哲學的區別

現代哲學,它之所以被稱為“實踐轉向”和“語言轉向”,是因為它超越了近代認識論轉向的主觀與客觀的二元對立,從思維與存在統一的現實基礎(實踐)或文化中介(語言)出發,去回答和解決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馬克思的“實踐轉向”,以人的現實的存在方式——實踐活動及其為基礎的歷史發展去解決思維與存在、人與世界之間的關係問題;現代西方哲學的“語言轉向”,則是以人類歷史文化的寶庫——語言為出發點去反省思維與存在、人與世界之間的關係問題。

傳統哲學總是以“超歷史”的方式去解決哲學問題,而現代哲學則是以“歷史的”方式去提出和回答哲學問題。

5,哲學是用思想去把握自己的時代

哲學作為理論形態的人類自我意識,它的理論形態的歷史演進,直接地取決於人類關於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識的歷史性變化;而人類關於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識的歷史性變化,則深層地取決於人類存在的歷史形態的轉換。因此,每個時代的哲學,則歸根到底是“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時代”,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

6,人類存在的三大歷史形態

人類存在的三大歷史形態是:一,人的依賴關係;二,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三,以個人全面發展為基礎的自由個性。

在“人的依賴關係”的歷史形態中,個人依附於群體,個人不具有獨立性,只不過是“一定的狹隘人群的附屬物”。

在“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歷史形態中,個人擺脫了人身依附關係,而獲得了獨立性,但這種“獨立性”卻只能是“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依賴於物,人受物的統治,人與人的關係受制於物與物的關係。

最高的歷史形態是超越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實現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為基礎的精神自由和財富自由的時代。

7,市場經濟的必然性

如果我們可以像上文那樣把自然經濟的特徵概括為經濟生活的禁慾主義、文化生活的矇昧主義和政治生活的專制主義,那麼,在與自然經濟相比較的意義上,我們可以對市場經濟的特徵作出如下的概括:經濟生活的反對禁慾主義而要求現實幸福,文化生活的反對矇昧主義而要求理性自由,政治生活的反對專制主義而要求天賦人權。

市場經濟的這種要求的理論表達,則構成人們所熟知的著名的哲學命題,這就是,我欲故我在:要求現實幸福;我思故我在:要求理性自由 ;我生而為人:要求天賦人權。

如果我們更深入一步地從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等人的存在方式的視角去透視市場經濟,那麼,我們又可以對市場經濟的特徵作出更為實質性的概括。這就是:功利主義的價值態度(以功利原則為價值核心);工具理性的思維方式(以科學思維為合理性);民主法制的社會體制(市場經濟即法制經濟)。

我的哲學筆記!現代社會的困境之一:人的異化和物化!

8,市場經濟的弊端

市場經濟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塑造全部的社會生活,從而也就塑造了人的新的存在方式(人在市場經濟中的存在方式)。對於人的這種存在方式的本質與特徵,馬克思作出了最為簡潔、精闢的理論把握與概括,這就是:“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

現代化所實現的空前的自然人化過程,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但同時又造成了包括人口膨脹、環境汙染、道德危機、心理疾病、生態失衡、糧食緊張、能源危機以及核戰爭威脅等在內的新問題。而市場經濟所實現的“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既挺立了個人的主體性和獨立性,增強了人的主體自我意識,形成了某種人的自我實現的條件,又造成了“抹去一切職業的靈光,把一切都沉浸到金錢的冰水當中去”的時代危機,也就是使人“物化”的生存狀態。這就是當代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雙重性矛盾所構成的人類所要面對的“現代化問題”。

9,現代化的困境和希望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丹尼爾·貝爾曾提出一種關於劃分社會發展階段的理論,即把社會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前現代化(農業社會)、現代化(工業社會)和後現代化(資訊社會)。

在前現代化社會中,主要特徵是社會生活以家庭為中心,人際關係直接密切,社會組織結構簡單,風俗、道德、習慣勢力大,人們行為模式固定單一,所要解決的問題是經濟上的工業化和思想上的啟蒙。

現代化社會是伴隨工業化和機械化而來的所有社會發展,包括:開放社會階級之間的界限和增加社會流動,教育的發展,公民權的擴大,社會服務的發展等等。同時社會分工複雜,社會流動頻繁,人際關係膚淺、間接、侷限而短暫,家庭不穩定,個人常常感到緊張、壓抑、憂慮和孤獨。

後現代化社會中,知識工業佔統治地位,從事腦力勞動的人是社會基礎和領導層,所從事的資訊處理已超越了國界,國家乃至家庭的界限進一步模糊,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包括人口膨脹、環境汙染、生態失衡、能源緊張等在內的全球問題。

10,現代化思潮與反現代化思潮

面對這種現代化的雙重性矛盾,西方哲學界目前形成了世界性的哲學層面的現代化思潮與反現代化思潮的尖銳矛盾。

反現代化思潮分兩種,一是表現為發展中國家的以道德理想主義批判發達國家中的“物慾橫流”;一是表現為發達國家的以文化保守主義所進行的現代化反省。

風靡全球的丹尼爾·貝爾的《資本主義文化矛盾》、馬爾庫塞的《單向度的人》和艾愷的《世界範圍內的反現代化思潮》,都是反映這種尖銳矛盾的代表作。

作為現代西方哲學的現代化思潮,則把現代化所實現的自然的人化即自然的隱退,視為哲學一向所尋求的絕對性、確定性和終極性的消解。真理觀的多元論,價值觀的相對論,歷史觀的非決定論,構成了現代西方哲學的主導性解釋原則。由此便形成了當代哲學的形而上與形而下、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理想主義與實用主義、道德主義與功利主義、終極關懷與“消解哲學”的尖銳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