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莊酒業:赤水河流域一帶特產,成就了醬酒的靈魂

黔莊酒業:赤水河流域一帶特產,成就了醬酒的靈魂

求關注、求收藏、求轉發

黔莊酒業:赤水河流域一帶特產,成就了醬酒的靈魂

百年黔莊,做好人,釀好酒

赤水河流域一帶特產一種有機糯高粱,叫紅纓子高粱,俗稱紅粱。這種高粱不同於其他高粱,粒小、硬度高、產量低、顆粒飽滿、支鏈澱粉含量高,耐蒸煮、耐糊化,適合釀酒,顏色呈紅褐色,橫截面呈玻璃狀,與赤水河沙的顏色相似,所以在我們醬酒的釀造工藝中也叫“沙”。正是由於紅纓子高粱有了這些特性,才能成就醬酒的靈魂工藝:12987,即一年一個生產週期,兩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

赤水河雖經歷時代的變遷,但由於受到周密的保護,水源水體未受汙染,確保釀造用水的優質、純淨。據科學檢測,赤水河水質非常優良,無色透明,無臭無味,微甜爽口,降解物少,硬度適中,酸鹼適度(PH值7。2~7。8),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成分,完全符合食用衛生標準。

黔莊酒業:赤水河流域一帶特產,成就了醬酒的靈魂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酒亦是如此,一方水土也會孕育一方獨特的生物,孕育一方獨特的美酒。紅纓子高粱是醬香型白酒的釀酒原料,也正是由於有了它,才有了純正的醬香味。這種高粱只能在赤水河流域特有的水分、土壤和氣候環境下種植,這也是醬香型白酒核心產區具有不可複製性的原因之一。

影響醬香酒風味特徵和導向的原因很多,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釀酒的微生物環境。有人說,人類肉眼可見的生物只有1%,其餘看不見的活躍生物還有99%。哪怕就在赤水河流域的醬香型白酒核心產區,不同酒企的微生態都不完全一樣。

黔莊酒業:赤水河流域一帶特產,成就了醬酒的靈魂

在醬香型白酒國家標準中,對醬酒的行業標準評語是:無色(或微黃)透明、無懸浮物,無沉澱。醬香突出,幽雅細膩,空杯留香,優雅持久,入口綿柔醇厚,回味悠長。

醬香型白酒的釀造,是一連串複雜且微妙的衍化過程。醬香型白酒具有釀造週期長、釀造工藝複雜等特點,可謂“物以稀為貴”。醬酒的釀造工藝可以簡單總結為“12987工藝”。

黔莊酒業:赤水河流域一帶特產,成就了醬酒的靈魂

一年基本釀造週期

醬香型白酒的釀造,需要歷經一年的基本釀造週期。醬香型白酒的誕生從端午時節的製作酒麴開始,直到最後的窖存階段,完整的釀造環節需要經歷一年四季。

需要注意的是,這一年所指的並不是從制曲到包裝封瓶的時間,而是從制曲到入窖封存所經歷的時間。醬酒至少在經歷三年的窖存,才能進入勾調環節,勾調結束之後還要再次貯存半年到一年的時間,等待醇化和老熟後才能正式出廠。

黔莊酒業:赤水河流域一帶特產,成就了醬酒的靈魂

二次投料:“下沙”和“糙沙”

重陽時節,茅臺鎮的氣候宜人、水體清澈、高粱成熟,醬香型白酒開始經歷第一輪投料——“下沙”的環節;第一輪投料結束一個月後,開始二次投料,即“糙沙”環節,按照1:1的比例加入新的高粱。兩次投料環節結束後便不再新增新的釀酒原材料。

黔莊酒業:赤水河流域一帶特產,成就了醬酒的靈魂

九次蒸煮:沉澱醬香

醬香型白酒的傳承釀造方法,需要前後經歷多達九輪次的蒸煮步驟。蒸煮所採用的容器名為甑[讀音為“zèng”],是貴州人做飯常用的廚房用具。釀造醬酒所使用的甑能夠容納約1500斤紅纓子糯高粱。

蒸煮環節從前兩次投料便已經開始。頭兩次的蒸煮不取酒,目的是為了增加發酵時間並裹挾更多微生物;從第三次蒸煮開始,每輪蒸煮過後都會取酒,時間將會一直持續到次年農曆九月份。

黔莊酒業:赤水河流域一帶特產,成就了醬酒的靈魂

八次發酵:增添風味

大麴醬香酒的釀造環節,需要歷經八次發酵。每輪蒸煮結束後,工人們都會將酒麴鏟入窖坑,進行封存。同一批原料要經過八次攤涼、八次堆積、八次發酵,每一次入窖前都要噴灑一次“尾酒”。

七次取酒:“個性”綻放

醬酒在釀造過程中真正取酒是在第三次蒸煮後,到了每年的十二月和次年的一月,才開始第一次取酒,取酒完畢之後再對酒糟進行攤涼、加曲、堆積、下窖、封窖發酵等,如此週而復始,每月一次,一共需經歷七次取酒。

黔莊酒業:赤水河流域一帶特產,成就了醬酒的靈魂

完整的大麴醬香酒釀造工藝遠不止於此。好的醬酒承載著歲月的沉澱,凝聚了時間的精華。“12987工藝”的背後,是時光給予我們的饋贈,是釀酒師世代匠心的傳承。時光雕琢之後,方得美酒醬香。